我们村做竹筷的历史悠久,记得小时候村里大大小小的竹筷厂或是小作坊大概有十来家。
所以,打我记事起,村里就很少有闲散人员,男男女女们都进竹筷厂或是小作坊做工去了。
我记得我们家是妈妈最先进的竹筷厂,那时爸爸还在市里的面粉厂上班。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在家,白天她去竹筷厂上班,我和弟弟则跟着爷爷奶奶在家。有时厂里赶货,妈妈得加班到九、十点,我和弟弟就会带着奶奶给做好的饭菜去她厂里给她送饭。
轰隆的机器声,飞扬的竹灰,遍地的竹子和竹屑,成捆成捆的筷子半成品,滚动着的六边形箱子,空气里充斥着的满是竹子的清香和双氧水的混合味道。
我和弟弟第一次去到厂里,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既新鲜又好奇,一双眼睛咕溜溜的转着,就想弄明白,一根那么长的竹子是怎样一下子变成手里那一双双小巧精致的筷子的。
渐渐地,去的次数多了,我和弟弟的胆子也就慢慢大起来。我们也会主动地跟厂里的那些叔叔阿姨们攀谈了,会问他们各种各样关于竹筷的问题。他们都会耐心地跟我们一一解释,当然这时我和弟弟也没闲着,一边听他们讲,也会一边学着他们的样子上手学习。
所以每逢节假日,我和弟弟都会去厂里帮工,捡竹筒,晒筷子,给筷子印花,给筷子理头,给筷子包装、贴标签、装箱。
后来妈妈从原来的加工车间,换到了包装车间,我也就在那待的时间更长了。记得初中毕业那个暑假,我跟妈妈一起配合,她给筷子滚线,我给筷子包装,我们每天的劳动成果都稳稳地排在第一位。到临近开学时,我们竟然赚足了报名费!看着妈妈领回的那叠厚厚的崭新的人名币,我第一次尝到了靠自己的双手赚取报酬的喜悦。
现在20多年过去了,厂里的竹筷厂也只剩下三四家规模较大的了。厂里的老板也早都换成了年轻一辈们了,他们子承父业,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做成了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也将他们生产的品牌竹筷销往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