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臣之道

为臣之道

作者: 赤赤赤赤赤 | 来源:发表于2018-02-15 17:20 被阅读0次

            卧薪尝胆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但我们都没有关注过那个故事背后,为吴国与越国努力付出的忠臣们。

            我们现在看看吴国的伍子胥,在吴王伐越的时候,伍子胥一直跟在吴王左右。我认为他也是有一定的洞察力与见解的。当越国被吴国打败的时候,伍子胥就劝谏吴王要除掉越国,不可以同他们讲和。但吴王并没有采纳伍子胥的意见。在这一点上已经埋下了了一个小小的祸患。到了后来伍子胥又劝谏吴王不要攻打齐国,去攻打越国。但吴王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在吴王攻打齐国胜利之后。伍子胥却说:“王毋喜。”吴王本来是大喜,却因为伍子胥的一句话大怒。他们之间的矛盾又一步的加深。再后来,吴王把粮食借给越国,伍子胥对吴王说:

    “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

    因为伍子胥的这一句话导致吴国中的大臣们都与他作对,向吴王进谗言。最后,伍子胥被吴王赐死。他的结局很悲惨,以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为吴王提供好的意见,帮助吴王处理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你又说他应是功成名就,名垂千史。但是他为何会落到这样的结局,我认为还是他的为臣之道有问题。从他对王的纪念中可以看出他的想法,他的思想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他会被吴国的前景考虑,有一定的大局意识。但问题就在于,但他对吴王进谏时,没有采取一种更好的方法,可以举出诸多后果,直接来让吴王望明白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他也不会顺应君王,当吴王开心的时候,他却让吴王不要高兴的太早,甚至还说吴国三年之后就要变成废墟,也许他的预测是对的,可当他身居如此要职,却说出这种不利于国家上下的话,怎能不会引起别人的猜忌,甚至是陷害。

          文种是越国的大臣,我认为文种他为人处事比较圆滑,比较精通人性,在与吴国的交涉中,全部都是尤文种来交涉的。当他们交涉不成功,文总,便想到了用利益去引诱吴国的太宰,你你是文种就派人暗中你给吴国的太宰送礼物,最后因为吴国太宰的劝谏,使得吴王赦免了勾践。而当越国打败吴国,文种与勾践的政治意见不和,文种主张休养生息,而勾践却主张征战。当范蠡劝他离开时,文种却没有听从他的意件,我认为在这件事情上,真正的体现出了文种与 范蠡之间的差别。文种没有大的见识,像范蠡这样明哲保身的谋臣的气度。

            我认为在他们三人之中,最出众的还是范蠡。范蠡和张良有些许相似,他为臣非常的谦虚,勾践想要范蠡主持国家的政治,但范蠡却说:

    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他非常谦虚的把国家的政治权利全部都给了文种。但论起真正的才华来说,我认为他的才华绝对是远远高于文种的。在越王勾践决定伐吴时,范蠡总是在旁边提醒他,有时勾践做的决断,太过鲁莽,他也会让勾践冷静下来,总之,在勾践称王称霸的过程中,范蠡做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然而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他的为人处世,当在他在与越王一起征战天下时,他对越王尽心尽力,倾其所的才华与智谋,司马迁写到:

    范蠡是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

    但当越王已经争夺得天下,灭了吴国。范蠡就离开越国,甚至写信劝谏文种也离开。但文种没有离开,最后被赐剑自杀。范蠡知道如果自己再不离开,那么只有死路一条了。他选择默默地离开,埋名隐姓,但无论到了任何国家,他都因为自己的贤德与才华而非常受到人们的欢迎。这样的人怎么能不把美名流传到后世?

            人分三六九等,而为臣之道也是如此。贤德智慧之臣,不仅能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才华,也能在在事后安静的做一个普通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臣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oy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