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好的为臣之道的所需

好的为臣之道的所需

作者: 樱木_edf0 | 来源:发表于2020-02-23 21:51 被阅读0次

                摘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为臣之道,从一个人的为臣之道,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这个人的能力、以及这个人对官场的洞悉力。

              关键词:  性格  能力  为臣之道  方式

              引言:    在古代对于一个大臣来说,为臣之道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那些伟大的人背后的为臣之道是怎样的呢?

             

              1.要想有好的为臣之道 ,最重要的就是性格

            性格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有时你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你的性格。范蠡 文种 伍子胥都是当时很有名的大臣,他们的性格就是截然不同的。通过他们三个的结局显而易见,性格和成败还是有很大的关连的。

        首先我们来说说结局非常好,非常会变通,而且不忘初心的越国文臣 范蠡。

          范蠡是楚人,当时的楚国政治黑暗只有贵族才能入仕,而范蠡又不是什么贵族,他虽胸怀抱负,却没有施展舞台,因此和好友文种一起去了越国。当时吴越两国正在大战,范蠡帮助越国打败了吴国,成为了越王很器重的一个人。但他不忘初,心知道那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他只是想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不是奔着大官大利而来的,他也知道越王这个人不可一起共享富贵,于是很早就退出官场隐居了,这才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其次 再来说说因心思单纯,而被越王给刺死的 文种

            勾践经过二十年的励精图治,最终成功复仇,灭掉吴困,将夫差赐死。    在这件事中文种可是很大功臣,可以说,没有文种的伐吴七术,就没有现在的越国。越王心里非常高兴,大摆筵席,论功行赏。范蠡非常了解越王,他知道可以跟越王一起患难,却不能和他共富贵人。于是他劝文种:“禁乌尽,良马藏:狡免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乌骤。”他说我都走了,你为什么不走呢?文种不以为然,他觉得自己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又对越王忠心耿耿,认为越王一定不会害他,可能还会给他封一个官位,于是还想留在越国继续为越王服务。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种也慢慢地看出越王勾践对自己是日益疏远。文种想起范蠡当初的告诫。心里相信了三分,于是上朝也懒散起来,有时候干脆称病躲避。有一天越王来到他府里看望他,便找了些理由,让他自杀。文种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话。可已经迟了,文种就被这么无情的给刺死了。

        最后要说的几个人结局也不是很好,他的性格非常直爽,却遭人陷害冤枉,被夫差杀死。

            伍子胥对吴国的功劳是非常大的,当时夫差也给他封了很大的官,有着数不尽的钱财和美女,地位更是高的不得了,这就会引来一些小人的嫉妒和不满,于是他们就想方设法地设计。自然是要将伍子胥拉下来的,正好遇到伍子胥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齐国,他们便跟夫差说伍子胥已经有投奔齐国的念头。伍子胥平时在朝庭上就总是顶撞夫差,心直口快什么都说,有时难免会让夫差显得尴尬,夫差也因为这一点对伍子胥产生了不好的感觉。现在又有人在这儿添油加醋。这才让夫差动了要杀死伍子胥的心,既然不能为自己所重用,自然也不能让别的国家来重用他。于是伍子胥就被杀了。

          所以我觉得要想拥有一个好的为臣之道。一定要对官场非常熟悉,要非常会变通,要像范蠡一样不忘初心。

            2.想有好的为臣之道,强的能力也非常重要。

            一个人的能力是它可以走到哪一步的基础,他的能力也高基础越高才可以走得更高。如果能力不强,那么不管做多少,都是个无名之辈而已。

        首先 范蠡也是很有能力的,他几次散尽家产,到别的地方白手起家也能成为千万富翁。

          隐居后,范蠡先是乘舟浮海到达齐国海滨,在那耕作,围海煮盐,捕鱼养殖。经过苦心经营,终积资达数十万,名声远扬。但它被齐王认出,齐王想封他为丞相,可是范蠡并不想,于是他散尽家财,赠送亲友和乡邻,又悄悄离开了海滨,到陶地定居,重新经商,又拥资产千万,成了远近闻名的陶朱公。 之后,他又去南方的吴越之地,  他知道这里的人都喜欢北方的东西,可因为常年战乱运输的货物总会被拦截。于是,他组建了一对军马用自己的方式,为人民南北平安运输,把南北两方联系起来,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已经赚了千金有余了。

        所以范蠡能被后人尊为财神,是有其独一无二的手段的,是有一定的能力的。

        其次文中种也是非常有能力的,他是越国的谋略家,帮助构建打败了吴国。

          当时,勾践兵败会嵇山后,越王不知如何,于是文种给越王写了一份罚吴七术,内容大概是: 一、贿赂吴国的君臣,使其对越国不加怀疑  二、高价收购吴国的粮食、草料,使吴国没有储备的粮食,让人民长途跋涉 来到越国,使人民疲敝。三、进献美女,让吴王沉迷于美色,荒废朝政   四、进献能工巧匠和珍贵的木料,使吴国大兴土木而国力空虚 五、派一些会溜须拍马的人去,极力谄媚,使吴王容易上当 六、使正直的谏臣触怒国君,迫使他们自杀  七、囤积财物,训练兵马,等待吴国疲敝之时,趁虚而入,使其灭亡。这套伐吴七术可使吴国大败。让越王对文种刮目相看

          最后伍子胥是非常有思想有能力的一个人。他为我国建造了许多大工程。一一姑苏  胥江

        伍子胥修筑姑苏,构筑了周长47里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姑苏古城。  他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伍子胥率众开挖了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胥江的出现,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胥江通航在当时意义重大,吴国的舟师可直接出现在安徽芜湖市附近的大江之中。据说当年吴国六万水军,由太湖出发沿着胥溪悄悄西进,突然出现在巢湖楚军面前,结果五战五捷,攻破楚都郢。  

            所以对于一个好的臣来说,一定要具备的就是很强的能力,因为只有能力才是你地位基础,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才可以走到更高的地位。

                3.不能让君王感到你对他的威胁,要顺着他的来。

        要知道君主永远是君主,永远是比你高一档的,面对一国之君,想让他信任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顺从着他的来,而且要让他感觉你没有他强。在在此基础上做更多的事情。

        首先 文种的死因就是因为,越王感到文种比自己强,就一直想借机除掉他。所以文种才遭得惨的下场。        

        范蠡劝文种跟他一起走,而文种并没有答应,他认为在越国是可以展现自己才华的好地方。而且又觉得自己立了这么大的功,越王不会把他怎么样的。于是,文种就留在越王身边为他出谋划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都快要超过越王了,他自己渐渐也变得骄傲起来。在越王面前他总是表现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一样,这让越王对他有那么一些反感了,越王又怕文种会谋反,又怕万一他去了别的国家。毕竟像他这么厉害的人,谁不会提防呢? 所以越王就很想杀了他,越王渐渐疏远了他。他也感觉到了,突然想到范蠡对他的忠告,觉得自己好日子也不多了。于是就假借生病的的理由没去上朝,不出它所料越王来他府上看望他,并赐他一把剑让他自杀。文种就是这样死了,谁又说不是他自己导致的呢,如果他不这么骄傲,可以像范蠡一样洞悉官场,应该也不会有这么惨的结局。

        其次 就是活的很安逸的范蠡,他在越王复国后,他知道只能和勾践共同患难而不能共同享乐,认为他日后一定会杀了他的。于是就有先见之明早早逃走了。

      范蠡帮助越王灭吴之后,勾践想封范蠡为上将军,他很聪明,他知道官场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那可是最麻烦 最有是非的地方呀。他也知道越王勾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跟勾践共同患难,却不能跟他共同享乐。范蠡可不想在这久待,于是范蠡给勾践上书说:我听说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当年大王受辱于会稽,我之所以没死,只是为了今日。现在是我该为会稽之辱死的时候了。勾践对他说:我刚要把越国分一部分给你来酬答你的功劳,你如果不服从,我就杀了你。范蠡知道是急流勇退的时候了,他喟然叹息说:我从计然那里学到的本领,已经让越国富强了,我再用在我自己的家上吧。于是在一个深夜,范蠡携带金银细软、带领家属和手下,驾一叶扁舟泛于江湖,逃出了这是非之地。开始了经商致富之路,在后来他也非常成功,被人们称为商圣。

        最后 就是伍子胥。他的功劳太大了,这对夫差产生了很大的压迫感,夫差的任何一个决定要经过伍子胥的同意,所以伍子胥已经对夫差有威胁感。这注定了他会被杀。

            因为五子胥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在军事谋略非常有天赋,而且这个人又对自己非常狠,什么都做得了。像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提防呢?而且他对自己的才能非常肯定,所以非常骄傲,有时就不把夫差放在眼里。而且当夫差做决定的时候,伍子胥总会对他指指点点说他的方案有哪些错误,虽然他的想法不错,但他每次说的都让夫差心里觉得特别的不爽。 夫差哪会受得了这些,这当然就注定着伍子胥,一定会被杀死的呀!

          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好的臣子,想要取得君王的信任,那就一定要顺着他来,而且对君王的态度也是恭敬的。不能像伍子胥一样和君王顶撞,虽然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表达方式总会让人不舒服。

            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人物的为臣之道,总结一下:想要成为一个好的臣子,拥有好的为臣之道。性格上  一定要会非常变通,不要太贪图名利,要对君王时刻保持恭敬,不要目中无人。能力上  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君王,但却不要在他的面前表现得那么厉害。不然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而且还要随时顺从着君王。

           

          参考文献:

        1.《史记》中华书局出版  2013年9月出版

        2.百度搜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的为臣之道的所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ts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