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艾饼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听着女儿在念《春节童谣》,我忽然想起快过年了。
小时候,每到过年前夕,父母工作更加繁忙,而在我们家帮忙照顾孩子的亲戚要回老家,我和弟弟就会送回老家,跟爷爷奶奶住几天。
每年这个时候,也是老家长辈们最忙碌的时候。大家都忙着到城里买椰子,摘田艾棉(老家的说法),洗菠萝叶……家家户户准备做当地春节特色小吃——艾饼。
脑海里依然清晰记得,奶奶会把椰子敲开,刨成细条的椰丝,加上猪油、黑芝麻、糖冬瓜和白糖等炒熟。然后用一个比五六岁孩子还高的长形铁盆装好待用。接着又是煮田艾棉、搓糯米粉……前前后后忙活好几天,才把做艾饼的所有材料准备齐全。
到了做艾饼当天,家里的亲戚和左邻右舍都应约来到家里。老家的厨房有30多平方米,可以容纳十几人在里面忙乎。准备工作开始了,大家就像海里的鱼群,在宽敞的厨房里游动,自由交换着位置,把锅碗瓢盆等各种工具,悉数摆好。
长辈和妇人们围成一圈坐在一起,大家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娴熟地做着艾饼,那些面团在大家手中捏圆碾平,裹上满满的椰丝材料,然后盖上另一片面皮,再把两片面皮粘合起来,一个个绕着圆圈排放在簸箕上。大家的双手在装着不同材料的器皿上有秩序地游走,不一会功夫,就变出好几十个艾饼,摆满一盘又一盘。
负责灶头的人很有默契,在第一批艾饼做好之时,已经把锅里的水煮开,然后把艾饼放进锅中隔水蒸熟。一锅蒸好出炉,又放进另一锅,偶尔还要往锅里添加热水,保持合适水位。
整个屋子里飘香着艾饼的香味,从早上忙到晚上。忙碌一天下来,人们脸上只有收获的喜悦,没有丝毫的困倦,感觉就像刚喝完邻居家的喜酒回来。
有的人家亲朋好友多,要送出的艾饼也多,于是就要连续做几天艾饼。大家也鼎力相助,从腊月开始忙到过年前几天,直到每家每户的艾饼都做好。
小时候,记忆中的过年是热闹的,忙碌的。从腊月开始,家中的长辈们就开始忙碌着备年货,忙着准备过年的各种事情。而自己当时年纪小,回到老家也不知道怎样帮忙。老家和我年龄相仿的表姐和表妹,他们都会做艾饼,理所当然就加入大人们的做艾饼“大军”中。而每每这些时候,我也只能呆坐在一旁,仿佛是落伍的小兵,不知所措而又无所适从。每次当我鼓起勇气,主动提出要帮忙的时候,奶奶也觉得我只是闹着玩,随手给我些面团打发我,让我自个在旁边搓弄。有时候我把面团按照自己想法,捏成小圈圈或一些小玩意,奶奶也只是佯装着生气的样子,数落着我的“不务正业”。
海滨城市的年味
艾饼,别称田艾饼、艾糍,全国各地都有。家乡的艾饼的馅料充满本地特色。ZJ在中国大陆最南端,椰林、海滩、海鲜也被融进了软软的艾饼中。硬邦邦的椰子肉,在粗糙的农村妇女手中,被逐一刨成龙口粉丝粗细般的椰丝,混入油光亮丽的黑芝麻中,黑白相映,外面裹上深墨绿色的糯米艾叶粉皮。一口咬下去,饼皮的软糯一下子粘住你的嘴唇和牙齿,紧接着就是椰丝的爽脆之声,从口腔直冲耳朵而去。艾饼被咬开后,里面的黑色芝麻、白色椰丝、瓜子仁、糖冬瓜混杂在一起,慢慢渗出甜腻腻的猪油,这就是亚热带海滨城市特有的过年甜食。
咸味的艾饼馅料相对简单点,但同样充满海滨城市特色。火柴头般大小的小虾干是馅料的精髓。人们把花生炒熟、去皮、碾碎,直至与沙滩上柔软的细沙相仿的状态,然后把虾干洒在花生碎上,充分搅拌均匀。虾干和花生碎口感极佳,在嘴里反复混合咀嚼。炒过的花生香气浓郁,虾干带着海水的咸鲜,两者味道相融,在嘴里不断翻腾,让人不舍得往下咽。
无论是哪种口味,每个艾饼都是馅料饱满,吃一个就让人心满意足。不管是甜腻还是咸香,在椰丝清芳、虾干咸鲜中,都渗透着浅浅的艾草和糯米清香,是家乡过年期间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更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年味记忆。
每家每户在年前做好的艾饼,会随着过年探亲访友的脚步,送到远近亲戚家中,表示节日的问候和祝福。这些手作的艾饼,通过一双双勤劳的双手,在亲朋戚友间传递,这些甜的、咸的味道也会在不同家庭的巧手中有着不同的口感。通过一个个艾饼不同的味蕾体验,体现出不同人家的生活追求。
不曾远去的味道
长大后,爷爷奶奶相继离去,我们回老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基本是过年或是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才回老家。但是,每到过年前夕,我们都会收到来自老家不同亲友的手作艾饼,妈妈很开心地收下并回礼。
随着年岁的增长,艾饼依然是每年春节才会尝到的糕点,我对艾饼也慢慢有了更多的体会。我比较喜欢甜艾饼,因此老妈会根据我的喜好,把收到的艾饼归类,标注清楚艾饼来自谁、什么味道。我每次吃艾饼的时候,妈妈都能准确地找到我喜好的味道。自然而然,围坐一起吃艾饼,大家讨论谁家做的艾饼好吃,谁家的艾味香浓,谁家做艾饼的手艺好。在提到每一位亲戚的艾饼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会谈到亲戚家里的情况:盖新房子了、孩子读大学、女儿出嫁、家里新购置一部渔船、今年养的虾行情特别好……我也会根据我的记忆,结合他们提及的人和事,加入爸爸妈妈的话题中。
上大学后,我离开成长的城市到异地求学。每次过年回家,毫不例外地都会尝到老家亲人和其他亲戚好友的艾饼,也渐渐地越发觉得这些艾饼越来越好吃,那一个薄薄的面皮里,裹着满满的馅料,真是让人过嘴难忘,舌尖和味蕾得到满足的同时,心里也是甜滋滋的。
爱的传承
我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每年春节回家,仍然能如愿尝到老家的艾饼,每次年后返程上班,妈妈都会给我准备满满一袋厚重的艾饼,让远离家乡的我,依然能尝到家乡的味道。那沉甸甸的行李中,多了一份家乡的惦记。
成家后,老公吃着这些饱满的甜艾饼时,总会赞叹:“ZJ人做的艾饼真是太好吃了,连不喜欢吃甜食的人都觉得好吃。”当然,比起甜味的艾饼,老公更喜欢咸味的艾饼。为此,我们家不喜欢吃咸味艾饼的妈妈,把收到的咸味艾饼,用保鲜袋收集起来放在冰箱,不再像往常一样,转送给其他亲朋好友。家里咸味的艾饼也会逐渐变多,老爸还特意找来小纸条,正儿八经地写上“咸”字,放在妈妈搜集咸艾饼的袋子里。春节假期过后,他们用好几层保鲜袋,把咸艾饼精心打包,带上来给我们。
现在,每年爸爸妈妈回老家过年,都会带上好几百个艾饼给来到我们姐弟生活的城市。这些艾饼,跟着爸妈,历经几个小时,辗转几百公里,来到在异地生活和工作的游子口中。
艾饼的味道越来越成为我最喜欢和最牵挂的味道。虽然我离开了我成长的城市,不能时常回到老家,但是家乡的这些情谊,大家的惦记依然还在,每当吃着这些满是馅料的艾饼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想起我的老家,想起我老家的亲人们。
每年老爸老妈回老家过年,我总会盼望着他们给我带回老家的艾饼,哪怕有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回到老家过年,在他乡吃上家乡的美食,便是我最大的宽慰了。食物的一边连接的是味蕾,另一边是浓浓的亲情和对家乡的眷念。梁实秋在《馋非罪》文中写到,“食素使人瘦,无肉令人愁。零食可解忧,茶酒自风流。”食物往往与情怀联系在一起的。
今年八月,和老公带着女儿回老家,突然很想吃艾饼,在大众点评上找到一家评分很高、人气很火爆的老店,看到网上的评价,满心期待地和老公驱车几十里路去买艾饼。
当我找到那家店铺时,第一时间先买了一个甜味的艾饼,迫不及待地吃起来,可是我咬了一口后,却莫名的失落起来:这家店的艾饼外皮稍硬,饼皮也较厚,没有我之前吃的饼皮那么薄而软糯,艾味也比较淡,不像我在老家吃的艾味那么香浓,馅料虽然也是椰丝和芝麻,却吃不出那种满是惊喜的味蕾体验。
后来想想,如果要像老家人过年那样用这么多的材料来做艾饼,卖2.5–3元一个是要亏本的,或许,这也是导致这家在当地很出名的艾饼店让我失望的原因之一吧。老爸得知我开车到赤坎去买艾饼,还说那家**艾饼很出名的,我只好告诉他虽然买到了我想吃的艾饼,但是却不是我记忆中的味道了。带着失望而归,这加剧了我对春节的期盼,期盼着过年的时候,届时就可以尝到老家的亲戚们送给我们的艾饼。想来也好笑,我从烈日炎炎的酷暑八月,就开始盼着春节的到来,盼望着几个月后舌尖上再次出现久违的味蕾体验……
如今,每到过年的时候,我脑海里自然就唤醒艾饼的味道,想起家乡的这道美食,想起浓浓的节日氛围,想起那些浓厚的亲情,艾饼也成了记忆中最甜的味道。
每次看到女儿吃着艾饼的开心模样时,我儿时在老家看到大家年前做艾饼的忙碌场景又不禁在脑海浮现,我想,女儿只知道这是妈妈家乡的美食,却不知道这些艾饼是怎么做的,想到连我自己也不会做艾饼的时候,不禁有些惭愧。于是,今年突发萌生了学做艾饼的念头,希望今年春节前能带着女儿回一趟老家,带她了解这道家乡的美食,了解这份浓浓的家乡情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