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慧黠居士。今天我将为你解读的是《高维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这本书的中文版11万余字,我将为你讲述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我们会明确什么是“解决问题的困境”,带您了解“靠知识量取胜”和“解决既有问题”为什么是低维度的思维方式。我们会教你把思维方向由下游转变到上游。从解决问题,上升到发现问题。
有时候,知识和经验反而会约束我们的想法。
小鸟总在天空中飞翔,因而它们坚信“雨从天上而来”。一天一只小鸟看到老鼠在挖洞,便问老鼠在干什么。老鼠说自己在挖井,找水。小鸟就告诉它,水是从天上来的。老鼠说自己祖祖辈辈都从地里挖井取水。小鸟反唇相讥,认为自己比老鼠有见识。
作为更高等的人类看这个故事,就会觉得老鼠和小鸟都很蠢,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其实人也是一样,习惯用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去判断所有的事情,但人的经验和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不能代表所有的事情,经验和知识并不总是对的。
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就像地心引力一样,越是专家,所支撑自己想法的知识越多,引力就越强,在思维上却越容易裹足不前。那么怎么样才能够避免思维束缚,提升思考的维度呢?
今天要讲的这本《高维度思考法:从如何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里面就有提升思考维度的具体方法。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细谷功,是著名的商务顾问。这本书以伊索寓言中的“蚂蚁和蝈蝈来做比喻,分析“解决问题型”和“发现问题型”这两种思考方式的不同特征。我们将介绍三种提升视角、思考“维度”的方法,让大家更好地发现问题,正确定义问题,从而做到真正的解决问题。
好了,介绍完本书和作者的基本情况,下面我将分为三个部分为你讲述本书的核心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出现在问题中的“无知”的3种维度。
第二个重点是:怎么样用好“重视流量”“开放体系”“可变维度”进行思考的蝈蝈型思维。
第三个重点是:升级思维模式的3种方法。
我们先看第一个重点内容,出现在问题中的“无知”的3种维度。开始前,请大家准备好纸笔,写出下面问题的答案:问题一是列举出便利店里出售的东西;问题二是列举便利店里不出售的东西。很快我们就会发现,问题一比较简单,我们只要去过便利店,经过简单回忆就能写出好多。但问题二呢?这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问题一需要的是我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而在回答问题二时,不同的人答案也千差万别。首先,无法摆脱“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人,会想起与便利店类似的其他商店,例如百货商店、家电卖场等,然后仍旧在“货架”上浏览商品,如钱包、皮包、鞋等,跟前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是一样的。头脑灵活一些的,会扩大范围,想到跟便利店差异较大的商店,比如各种兴趣爱好用品的专卖店,然后在这类商店的“货架”上浏览商品,比如“自行车、钓鱼竿、高尔夫球等”,然后,要知道,这种思路仍未脱离“知识和经验”的范畴。头脑更灵活的人可能还会想到“大件”商品如汽车、房屋或奢侈品。甚至会想到这样的答案:比如不属于产品的“服务”,列举一下有保洁、咨询等;还有无形之物,比如电、煤气、空气等;再比如本就不是商品的东西,比如“爱”、人行横道等。
通过这样的思维跃进,我们就完成了思维维度的跳跃。但是,我可能要给各位泼冷水的是,我们这种思维还是停留在“已知的未知”里,想一想,是这样的。我们通常存在一种误解和盲信,那就是以为“已知的已知”加上“已知的未知”就是整个世界。作者就告诉我们这是错的,因为还有一个无限大的部分是“未知的未知”。举个小例子,就容易明白了。比如用互联网检索引擎搜索信息。我们往往会陷入一种错觉,以为任何未知的信息都能搜索出来,但实际上,当你想到要输入“关键词”的一瞬间,搜索出来的结果就必然无法脱离“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一领域,而真正的“连不知道都不知道”,则处在外侧无限扩展的“连关键词也想不出来”的领域。
知道了未知的未知,你就拥有了“维度”这一思维方式。我们来说一说,常见的,通过维度所见的三种“无知”。第一种是“事实的无知和解释的无知”,我们常说某人对于某某事情很无知,这就指的是事实的无知。对事实的无知不是什么大事,我们更为缺乏的是“解释的无知”。解释的无知指的是一个人知道事实,但没有用于解释事实的框架、分类方法或“视角”。比如,一个人意识到了“汇率正在剧烈变动”这一事实,却没意识到事实的解释,也就是,这件事对于国家利益或企业的意义,因而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这就叫“解释的无知”。解释的无知是自己难以觉察、别人也很难指出的。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关注的往往是“解释的无知”。
接着来说说,“范围的无知”,持有某种视角或事物观,但并没有意识到在该视角中所见的范围是有限的,这叫“范围的无知”,举个身边的例子,比如一个人看见一瓶价格上千的葡萄酒,会觉得贵还是便宜,通常是由这个人以哪种标准来看待葡萄酒而决定的。如果是认为“葡萄酒的价格不应超过500元”的人,他会觉得很贵,但如果是经常接触上万元葡萄酒的人,他又会觉得便宜。生活中,但凡这种“范围的无知”大多会在“对重要性的认识的不同”上造成问题。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反观日常就能看到,越是明事理的人,越会说“我不明白”;越是不明事理的人,越会说“我明白”。
最后我们说说“维度的无知”,人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往往难以意识到某种事物观的缺失,也就是“变量本身”的缺失,这就是“维度的无知”。说了这么多的无知现象,我们要为无知说点好话。很多时候,其实无知也有它的积极意义。还是打个比方就能明白。比如“口味高的人”和“口味不高的人”哪个更“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起那些因为了解最高级的美食而无法满足于“普通美食”,无论吃什么都会表达不满的人,相比较来说,反倒是觉得所有食物都好吃的人更称得上幸福,不是吗?“无知”的第二个活用法,是持有与知识量庞大的专家视角相对的“外行视角”。依然说说生活中的实例,比如在面对顾客提问时,“无知”有它的用途,你不需要依赖知识和经验,只要放空头脑以一无所知的心态去面对,反而会取得不错的成效。
讲完了第一个重点,我们来看第二个重点:怎么样用好“重视流量”、“开放体系”和“可变维度”这三个法宝来进行思考的蝈蝈型思维。
进入本重点,我们先用“蚂蚁和蝈蝈”做类比。我们思维中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在思路上的三个明确不同点,跟蚂蚁和蝈蝈的特征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型的是蝈蝈,解决问题型的就是蚂蚁。伊索寓言里说,在夏天辛勤劳动“蓄积财富”的蚂蚁到了冬天也不愁,而在夏天“唱歌、跳舞、游手好闲”的蝈蝈毫无积蓄,到了冬天就会陷入困境。我们看到,蚂蚁思维和蝈蝈思维的三个差异。第一点是“存量”和“流量”的差别。放到如今这个时代,举例来说,知识是无限的,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获得,我们需要的就是一种“流量”思维。为了生成新知识,用后扔掉也没关系。在安定的时代里,蚂蚁的存量思维也许是有利的,但是缺乏变化。一旦到了变化剧烈的时代,就好像不容易积攒的金融资产瞬间化为乌有一样,只是资产也有可能一下子变得毫无用处。在环境变化迅速的世界里,只有资产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某个时代或领域的专家而言有用的只是资产,到了下个时代反而会变成负担。正如“行李多的人”搬家很麻烦一样。所以,流量型的蝈蝈更加灵活,能发挥“无产者”的优势。
我们再来看蚂蚁和蝈蝈的第二点不同,也就是“固定维度”和“可变维度”的区别。现在假设,给蚂蚁的周围放一个橡皮圈,由于蚂蚁是二维行动的生物,它就无法超越界限去墙外;而蝈蝈却可以跳跃出这壁障,它具有可变维度的思维。这样,我们就看到,“固定维度”的局限与“可变维度”的优越性了。对于蚂蚁来说,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也就是How。相反的,蝈蝈需要掌握的则是目的,也就是Why。接下来,我给大家出一个脑筋急转弯:想一想,怎么样用4根筷子,拼出一个“田”字?是不是不好办?我来揭晓答案吧。答案是把4根筷子以2x2的形式凑在一起,然后从纵向上观察筷子的“底部”,就能看见“田”字了。聪明的你一定也发现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脱离了以往的二维思考法,而是以三维的高度来思考,这就是用可变维度来思考的一个绝佳例子。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因为害怕“自由度提高”使得工作范围加大,而不敢去寻找新的工作的人,他的思维就成了他的制约;同样的,当直面无法跨越的困境,有的人不会一味从正面突破,而是想着跳出“橡皮圈”,或许这看起来有些“逃避现实”,然而,这样的人生不是要轻松许多吗?
最后,我们来看蚂蚁和蝈蝈的第三点不同: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的变化。我们已经了解到生活中,我们会对问题“画线”,比如蚂蚁;而蝈蝈则不会画线。用语言来形容,比如封闭系统思维的人就固执于“正确的用法”。举个例子,语言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但封闭系统的人会用线画出“语法”等“正确的用法”,思维局限于固定视角;而具备开放系统思维的人,就会想,啊,最近好像这样说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会对变化敏感,同事会灵活应对。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但具备“开放系统”思维的人,则不会在意他人的嘲笑。毕竟,思考的“维度”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你不被“异维度”的人理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好了,以上为你讲述的呢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到这里,我们就要开始进入第三个重点内容了,升级思维模式的3种方法。
我们已经讲了生活中很多蚂蚁型思维和蝈蝈型思维的例子。思维的形成由与生俱来的性格和环境决定,以此为前提,自觉认识到自己原本在哪些要素上占优势,再考虑环境的影响,思考怎么才能最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才是重中之重。在开始讲述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前,我们要介绍三种通过提升视角或思维的“维度”来促进发现未知领域问题的“元思考法”。这个“元”思考的“元”字,指的是比我们惯常使用的观察视角和思考模式高一个级别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的模式,说白了,就是一种“俯瞰”式观察和思考的模式。
先来说说什么是“上位概念”,什么又是“下位概念”。思考中的上位概念,一般多是指抽象度的高低。也就是说,越抽象的越是“上位”,越具体的越是“下位”。
上位概念,是指用“元”思考。生活中,我们如果不能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就无法做到“元认知”。举个例子,在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世界中心”的状态下,对于偏离这个价值观的事物就会全部予以否定,无法接受。这就是所谓“头脑顽固”的状态。要想使头脑变得柔软灵活,最紧要的就是需要将自己已经凝固的状态进行重置。这个过程就是上升至元认知这一上位概念。
那我们具体要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要脱离“现在、这里、这个”的思维模式。比如,在电子文件名称中经常出现“最新版”的字样。这在命名的那一刻确实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在“下一个最新版”出来以后,如果这个“最新版”还是残留着,就会搞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最新版”。这种现象,就源自时间轴上的“元视角”的缺乏。如果只有“现在的自己”这一视角,实时制作的文件就会全部成为“最新版”。这里缺少了“现在的自己”本身正在走向未来这一视角。再说个空间上的例子,比如指路的时候,我们往往以自己的视角开始说起,比如,走出检票口左转右转等等;与这个相对的,从上方俯瞰地图,根据地图中的自己客观地指路,用的就是“元视角”。这种场合我们会用东南西北代替前后左右,借助所有人都掌握的绝对坐标。虽然相较于前面的指路方式,这可能稍稍枯燥了点,但绝不会出错。
讲到这里,大家一定都想知道,我们要怎么才能升级自己的思维模式呢?我们会介绍三种方法。
先来看第一种,就是通过“抽象化、类推”来升级。比如,回转寿司的创意来自工厂的流水线;魔术贴的创意来自苍耳,这些乍一看完全不同的领域之间的共同点,就是由抽象、类推将他们连接起来的。
我们接着介绍第二种方法,就是通过思考的“轴”来升级。我们再来说说那个便利店不卖什么的问题的例子。如果,你仍然在“尺寸”或“价格”这样的数轴形式上思考,就陷入了思维的盲点,你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轴,仍然以便利店不卖什么为例,比如,你可以从“可见的东西”扩宽至“不可见的东西”;从“现存的东西”拓宽至“非现存的东西”等对立轴去发现新的答案。
说完对立轴,我们看最后一种升级方法,就是通过“Why”升级。why思考法就是不断地问“为什么”,我们总是提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通过不断问为什么,可以追根溯源,找到最本质的问题所在,思考的维度也会不断往上升。细谷功举了个“咖啡店的竞争对手到底都有哪些”的问题的例子。看到这个,大家最先开始活动的思路恐怕跟“便利店”的例题一样,先从“现有的、一目了然的竞争”开始入手。比如,我们会想到别的老咖啡店。其次,我们就会想到新风格的咖啡馆,比如星巴克和Costa之类的连锁店。简单说来,这些思路都是把思路停留在“能在店里喝咖啡的场所”这一形态的特征上。而“Why”的思维视角比较灵活,只要能满足喝咖啡这个目的,场所在哪里都可以。这样一来,便利店、自动售货机,或者方便“在家喝”的咖啡机、速溶咖啡等,都可以成为“竞争对手”。这样一来,我们就完成了思维的高维度升级。
好了,到这里,我们已经分享完了《高维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