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用十年,克服讨好型人格

我用十年,克服讨好型人格

作者: 杜涤心 | 来源:发表于2020-10-01 10:53 被阅读0次
风是一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者

许久不更新公众号,重新出发,有太多想要表达的心声,或者说情绪,但第一篇,我想写给我与讨好型人格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到今天为止,我依然不确定我是否走出来了,可,我想,既然我可以把这篇文章公之于众,那么,至少,我已经有了敢于坦呈自我的勇气。

《坦呈自我》是苏珊·赛森格的一本心理学著作,也是我成长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本书。我第一次读那本书,还是2008年的时候,那时,我在深圳的华视传媒工作,远离魂牵梦萦的故乡,和爱恨交织的北京,前途茫茫,内心似乎时刻有只乌鸦在啄食我的心脏,还有只麻雀在叽叽喳喳,我的心被痛处与杂乱包围。

然而,白日里还要应付必须的工作,为了生计奔波,面对同事更要笑脸相迎,毕竟,没有人有义务为你的情绪埋单。回想起来,那时的我,最真实的表露自己,是一次我给爸妈寄了一箱食物回去,快递却没有送到我家——我家在农村,目前快递也不会进村——我当时大发雷霆,似乎那个快递就是我不共戴天的仇人似得。

那场火发到我身边的同事都拍案叫绝,甚至说,从没见到你发这么大脾气,原来,你也有这一面,不过这样也挺好的,很有魅力。

现在想来,我的迁怒之火实在过分,很对不起那位快递师傅。但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平日里总是和风细雨的我,一旦发脾气,竟然会像火山爆发,而同事不管是玩笑话还是真心,觉得那样的我还挺好。

就在那段时间,我发现了《坦呈自我》这本书,认真读了两遍,深感做人要真诚,尤其要对自己要真诚,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对别人真诚。

然而,事实上,我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甚至在十二年之后的今天。

我一直不清楚,我为什么做不到?直到2年前,我读到了另一本书——雅基·马森的《可爱的诅咒》,这本书被誉为圣母型人格自救手册,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的反响。

也许,在本书之前,许多人会觉得,可爱、善良、好人是褒义词,而本书却让我们知道,在这些赞美背后,原来有那么多千疮百孔的灵魂,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遗忘,是人类生存的本能。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曾经让我困扰不堪的事情,都已经模糊了,我甚至想不起来,当时为什么要那么难过。

因此,让我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佐证我的讨好型人格,也的确有些困难,而且,这其中牵涉到我的亲人朋友,我也不想让他们因为看了这篇文章而受到伤害。

但我依然可以说出一些感觉,一些情绪,一些内心戏。

正如王阳明所说,心外无物,在你心中上演的,才是真实存在的故事,外界,不过是虚妄,是幻象。

每个人的讨好型人格,应该都有不同的面向。而我的讨好型人格,我想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我总会尽己所能的满足别人,不惜牺牲自己的快乐与利益。当然,这并不是说我能做到割肉喂鹰,那是佛祖才能做到的事情。只是说,在我自己想做的事与别人想做的事儿之间,我总是会优先满足别人。

去看电影,我会让别人选他喜欢看的;

去逛街,我会让别人选他想去的地方;

去餐厅,我会让别人点喜欢吃的;

当我想休息的时候,如果有朋友来找我,我会立马放弃自己所有的计划,去陪朋友……

这会是一个非常长的列表,当然,并不是说,对亲友的付出,我毫无乐趣与满足感。

只是,这样一次次的讨好行为,让我渐渐失去了自我。“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

“我”,到底该如何定义?“我”不是我的身体,不是我的头发、眉毛、眼睛、鼻子,也不是一个名字,“我”应该是一种独特的灵魂。

每个人都拥有自我的灵魂。那么,这种灵魂借由什么来表现呢?那就是,“我”发自内心的喜好。如果“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喜好,那“我”与这个世上其它70多亿人,如何区别呢?

也许,有人会奇怪,一个人怎么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呢?但实际上,我是真的不知道。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以及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运动……

因为,我所有的喜好,都是建立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的,也就说,这种喜欢必须得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可。

其实,过去有许多我人生的良师益友们,都提醒过我,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但这句话说来容易,要想做到,就需要有一个坚实的、坚强的、自信的自我,而这恰恰是我所没有的。

因此,当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已经如此严重时,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大概就是明确喜好,这个明确的过程,也是建立自我的过程,如今,这个自我重建的过程还在继续进行中。

二、没有勇气说不

我自己没有孩子,不过,我的姑表兄弟姐妹们,都生了孩子。有一次回家乡时,刚好遇到了一个两岁的小外甥来我家做客,不管问他要吃什么、要玩什么,他都会说,“不要”。

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上网查了之后,才知道,原来2岁,正是孩子自我意识萌发时期,这个阶段,孩子会用“说不”来反抗大人的一手包办。

然而,许多人长大之后,说不竟然成为了最难的事情,对于我就是如此。

那么,我为什么不敢说不呢?因为害怕失去,失去友情、失去工作、失去安全感……

所以,上述那种总是牺牲自己的舒适与自由,去满足别人的现状便屡见不鲜啦。

我因为所谓的热情、好客、关心朋友,在亲友中博得了好人、正直、善良的美誉,然而,我自己非常清楚,我并不快乐。不是我不关心别人,而是,当我牺牲自己去满足他人时,原本的快乐也变了味道。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是我发现自己想要逃离所有人。我想要注销微信号,想要去完全陌生的地方隐居起来。

我真正想做的,是真诚的活着,真诚的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因此,我把自己的问题向关系密切的朋友们倾诉,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我也不断的反复阅读《可爱的诅咒》,从中找到人格独立、自信的方式。

感谢我的朋友们对我的真诚与鼓励,让我能够至少在今天敢于写下这样一篇忏悔录似的文章。

如今的我,如果不确定是不是真心想要做的事情,我会大胆的拒绝,只因为,我想以真正的自我,去面对这个世界。

三、不配得到感

许多“可爱的人”,实际上却认为自己一点都不可爱。他们努力牺牲自己来讨好世界,就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不这么做,就不值得活在这个世界上。

而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付出与用心,我就认为自己不配拿到一分钱的报酬,因此,我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对此,我非常感激。

然而,我把自己陷入到了繁重的工作中,逐渐失去了表达自我的能力,这也是在过去几年中,我为何写自己的文字越来越少的原因。

实际上,被“可爱”诅咒的人大多是自卑的,他们,或者说我们,基本的人生底色,是认为自己很差劲,很糟糕,能够活在世界上,就已经是万幸了,怎么还能奢望获得尘世的快乐与幸福呢?

我们把自己当成了蜡烛和粉笔,燃烧自己、消耗自己、成全他人,还要感谢每一个接受自己付出的人。

但这是不对的!

人生来平等,至少在天赋人权这一点上,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自由、快乐、幸福的活着,当然,这一切需要你自己去争取得到。

最后一点,是我至今依然没有克服的,也是我今天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

就在最近,我和自己合作了6年的客户商谈了新的合作方式,在给客户写邮件的时候,我内心非常平静,在等待客户回复的2天中,我也没有什么内心的波澜。在收到客户非常善意的答复时,我也不像过去那样,感到受宠若惊,只是由衷的感激。

我想,这足以证明,我的确进步,也成长了。

最后,祝愿每一个“可爱的人”,都能够发自内心的爱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用十年,克服讨好型人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qw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