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初识毛泽东,是还在很小的时候,我的书生爷爷同我讲,要努力学习,要走出我出生的落后的地方。当时的我爱极了诗词,于是爷爷教育我用的就是这句诗。因为爷爷,因为后来的语文教学,我最先了解的毛泽东,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落笔之处,是当时的壮丽山河,风景如画。我最先了解的毛泽东,是一位看遍中华美好的才子。诗词那端,是作者的胸怀山河,满目壮阔。我最先了解的毛泽东,是一位意气风发的政客。文字背后,是少年的自信满满,指点江山。

年少只知毛泽东笔下山河壮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走近毛泽东》则让我了解到,山河壮丽的背后,是他行军打仗,目光长远。他舍弃延安的大胆举动,惊了众人,结果却也艳了众人。本身爱极了文化,却不得不弃笔从戎,带领当时的红军四方作战,奔走天涯。我才堪堪理解到,那些风景如画,是他战场上停歇的结果。笔端繁华,却身处无间。那些笔触,是他乐观的真实写照。
曾经只晓毛泽东诗里胸怀山河——“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走近毛泽东》却让我明白到,他已识乾坤大,却犹怜草木青。走遍山河,却仍旧热爱着劳动人民。影片里,他为着人民,四处奔走几个月不回北京。专列为坐为着人民,再次去走遍山河。接到人命的投诉不满,会首先想,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本可以高坐元帅之位,却极力推辞,只愿一心为着人民。那些诗句,是他为民奔波时的感怀于心。
曾经只道毛泽东文风自行豪迈——“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走近毛泽东》反而向我展示了毛泽东的一些小日常,小习惯,小情感。比方说他谈判斡旋时风趣幽默,也坚持底线,平易近人,也始终为民。比方说他热爱游泳,一去有河水的地方就按捺不住,且梦想去美国游泳。再比方说,影片里写他回故乡的些许触动,也展示了他对于旁人赠送拐杖的恩情,珍之重之,且铭记于心。
总之,这部纪录片打破了我心中伟人毛泽东的形象,从另一个角度向我诠释了伟人平凡且平易近人的一面。我觉得这对于一个领导人而言是一种独特的魅力,一个完美无缺而高高在上的人,难以接近民心,取得民众百分之一万的信任。而毛泽东向人民群众、外界来使展示他贴近人民的一面,反而能更好的与之相处。我始终认为,待人真诚往往是别人真心对你的首要前提。而毛泽东无疑是做到了,这使得他有足够的魅力,让人民对他坦诚相待,知无不言。因而使得他能足够了解中国,格外清楚国家的需要。让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
嗯。没错,这是我的毛概作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