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读书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每天解读一本书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每天解读一本书

作者: 帝亚梵 | 来源:发表于2019-01-18 21:38 被阅读30次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每天解读一本书

四星(满分五星)

本书提出了基本经济区的动力学的概念,从水利工程入手追溯了基本经济区的发展。本书作者分析研究了大量地方志、水利专著,提出了一个基本经济区影响国家层面的理论,虽然本书成于1934年,却有着很超前的尝试,较过去的历史研究就史论史的方式,加入了地理、气候等因素的讨论,同时提出了以水利设施作为标准预测发展变化的逻辑,虽然水利与经济区间的因果关系从今天的研究看来往往是经济推动水利,但书中提出的水利设施的这一指标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洞见,回看今天的历史研究,本书奠定了经济区域变化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将多因素分析应用到中国历史研究的开拓者,虽不及胡焕庸线知名,我认为本书的视野也颇有启发。

当然本书也逃不开常见历史研究专著的共同问题-过于看重自己主张的重要性,《过秦论》谈秦崩为“仁义不施”,而本书谈秦灭是基本经济区的转变,可以看作另一种简单归因,虽然作者有时是为了强调自己的理论逼不得已,但作为读者一定要懂得给自己解毒。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还是当年中国共产党隐藏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下工作者,是热播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主人公的原型之一。

以下是我的解读。

一、什么是基本经济区

本书所说的经济区实际上是指有内部经济往来的地理区域,受到地理因素的先天限制,加上古代农业社会先天的地方性和排他性,使得古代王朝的集权管理并非现代意义的完全向政治中心集中,而是想区域集中,因此出现了古代国家权力集中变成了对经济区的控制,而对古代中国而言最重要的几个经济区域便是作者所说的基本经济区。

二、基本经济区与水利的关系和影响

在明确了基本经济区的概念后,作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属性,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古代国家发展过程中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经济支点以实现分级控制的逻辑,以此分析中国历代王朝都有这样一个规律,为统治建立政治中心,而为了满足政治中心的生存需求,必须构建一个基本经济区,而以农业为支持的古代社会,水利就成了基本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标志,从这里入手,以水利工程的变迁展示出了一个古代社会繁荣覆败的背后规律。

按照作者的逻辑将短期的动荡看作小周期,把经济中心转移作为一个大背景来看,就能看到一个中国经济史的5个时期划分,秦汉作为一个统一和平期,三国、晋朝以及南北朝是一个分裂期,隋唐是一个统一和平期,五代、宋、辽、金是一个分裂期,最后元明清时一个统一和平期,这期间基本经济区经历了从黄河中下游向四川与长江下游,再到长江流域,最后向河海流域(河北)转移的过程。

三、基本经济区的限制和思考

作者指出基本经济区的概念主要是为了研究从公元前255年到公元1842年的历史过程特别提出的,对此后中国被迫开发世界贸易后的情况不在适用,因为随着工业的发展,治水工程的影响力已经大幅下降,通商口岸作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重心已经成为新的区划中心,但久的地理格局仍然存在,而这时要继续使用基本经济区需要重新看待现实情境,就像长江流域仍然是经济主导的区域,但它已经不是本书中的基本经济区了。

历史研究是一个充满过度拟合的领域,基本经济区的假设也不能逃脱这样的传统,但是作者客观的态度和研究的方法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生产因素的影响往往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在此基础上以地理区域为分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可以看作必然的结果,今天的几个经济带就承接了这套物理限制下的逻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每天解读一本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uo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