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心中那座山

作者: 钱小溪 | 来源:发表于2022-06-14 06:22 被阅读0次

——十二个普遍心理问题的自我疗愈

美国伊迪丝•艾格尔博士如今已经九十四岁了,经历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五十岁成为心理学博士。

一,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一直往前走,寻找自己,寻找那个更优秀、更自信的自我。

学习是成长的台阶。新事物不断涌现,只有更快接受,才能更快适应发展。当新与旧日渐融合,积淀下来的经验会重新焕发出新的魅力,所以,就像网上的那段话所言,人是越来越美丽的,特别是有思想的加持之后,生活以一种更加幸福的状态呈现。

成熟的人对自己的大脑有控制力,有对事物的客观认知,丑也许不可回避,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向阳而生”。

作者运用很多自己的咨询案例细致解释。当一个人不能直视争端、仇恨、痛苦的时候,面对自己内心种种曾经被撕裂的一角,走不出心灵的困境。“丑恶”的事情反复在内心出现,一张大网束缚心灵,彷徨不安定,仇恨难以平复。这个时候谁对谁错已经不可追究,那个困在自己牢笼里的人作茧自缚。真的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哭喊如果不是为了用来抗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所以,聪明的人用悲伤打动别人,愚蠢的人用悲伤固化自己。

喜欢某个剧本中的人物,她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喜欢《飘》中的斯嘉丽,擦干眼泪,生机勃勃地去寻找往日的庄园。

学会控制自己,学会影响别人。这里的两个词,一是控制,一是影响。对自己的控制是一种自觉的内动行为,不存在伤害。对其他人要用“影响”,不要控制,这是教育问题的核心解读。哪里有控制,哪里就有反抗和伤害。

二,释放的力量

当你一直保持愤怒,圈住自我,难以走出沉闷心境的时候,要学会和一切和解。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放下。学会放下,排除不合时宜的妄想,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把思虑凝聚在眼前的一点。向内寻求力量,关注自己的内心。就像整理一间房屋,充分断舍离。

管理自己的欲望,学会拒绝纷扰,学会拒绝获得。

作者认为抑郁的反义词是表达。从我们身体里释放出来的东西不会让我们生病,那些一直留在身体里的愤怒和悲伤才会使我们生病。

宽恕就是释然,只有允许自己去感受和表达愤怒,我们这才能真正做到放下。

适度发泄,方法听上去似乎很简单,可是如果你被教导为“好”“愤怒是不可接受的、可怕的”,或者你曾因为他人的愤怒受到伤害,你可能会为自己的愤怒感到羞耻,产生不恰当的自责情绪。

书写也会是对青少年抑郁的最好疗愈。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我,获得赞许,这可能会成为疏导内心,抵御虚无的最佳方案。

文学对青春的意义,不仅是飞扬的自我表达,更可能是充实的自我行走。

写作还是对思维最好的训练活动,让我们有时间梳理内心,获得理性释放。

相关文章

  • 越过心中那座山

    ——十二个普遍心理问题的自我疗愈 美国伊迪丝•艾格尔博士如今已经九十四岁了,经历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

  • 越过心中那座山

    1.如果我们长期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如果我们一直在燃烧,或者一直充当一名帮助别人的殉道者,我们就会积攒很多怨气,那么...

  • 越过内心那座山

  • 《越过内心那座山》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叫作《越过内心那座山》,这本书的作者今年已经94岁高龄了。我为什么喜欢讲年纪大的人写的书...

  • 越过内心那座山

    «越过内心那座山» 这本书主要围绕着四个心理学原则。 1.习得性无助。 2.认知行为疗法, 3.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

  • 《越过内心那座山》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些被自己或有心或无意隐匿起来的心结。本书作者——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心理学家伊迪丝·伊娃·埃...

  • 心中那座山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山,我的那座山不是孔夫子的泰山,也不是李白的敬亭山,更不是辛幼安妩媚的青山。我心里的山则是被称...

  • 《越过内心那座山》解读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12个普遍心理问题的自我疗愈”,作者伊迪丝·埃格尔,是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1944年,她16岁的...

  • 读《越过内心那座山》

    我是被书名吸引的,我也有内心里想要越过的“那座山“。 这本书的作者伊迪丝.伊娃.埃格尔博士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

  • 心中的那座山

    很久未曾爬山,想念曾经爬山的那些日子。想念爬山辛苦的过程,怀念登高远眺的感觉。 年少轻狂时爬山,因为傍晚迷路,看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越过心中那座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xn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