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态度魔都随笔
知识变现:先知者正在收割着后知者的红利

知识变现:先知者正在收割着后知者的红利

作者: 徐少寒 | 来源:发表于2017-06-05 08:56 被阅读106次

    前几天和网易蜗牛读书的产品经理聊天,说到APP里看不到自己累计读书的时长,他问我:“你为什么想知道自己的累计时长呢?”

    我说:“1.现在经常谈个人成长,说自己多努力,累计时长也是考量阅读在时间维度的量化;2.装逼是刚需 ,晒朋友圈,或者与好友争夺排行榜名次!”

    他反问:“阅读时长能反应你的成长吗?”

    “并不能!现在人焦虑啊,各种为知识付费,阅读其实并不代表成长。但是,很多人把自己的忙或努力当作自己成长,阅读也是。至于网易蜗牛读书会不会有累计阅读时长及排行榜,这就要看APP本身的定位和价值愿景来做取舍!如果用户刻意关注每周的排行榜,就会产生焦虑,想拿第一。为了读书而读书,这可能违背了产品的初心。毕竟,蜗牛倡导的是不疾而速。”我回答道。

    1 群体的焦虑,一小部分人的狂欢

    据媒体报道,罗辑思维的“得到”APP去年一年营收1.4亿人民币,李笑来的《通往财富之路》专栏售出15.8万多份,一人就创造了近3200万的营收。知乎Live目前已举办超过2000场,人均消费额达39.4元,主讲人人均时薪1万元。果壳“分答”自去年5月上线后,42天就有1000万用户。热度最高的一条问答有49000余人收听,每人花了1元。国民老公王思聪的一条微博问答更是以“熟能生巧”四字回复网友花了5000元的提问,被称作现代版的“一字千金”。

    我曾经在《知识付费焦虑症:你只知道付费,却没有获得知识》的文章里讲过,信息爆炸,心态失衡,于是,突然出现了一大批爱学习的人。

    各种网上训练营如雨后春笋般扎堆地冒出,疯狂地在抢夺焦虑者的学习时间。他们学习不是在获取知识,而是缓解社会剧烈变化带来的焦虑与恐惧。

    这种几乎是社会集体的焦虑,成就了一小部分人,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狂欢般地收割了焦虑者上缴的“智商税”。

    2 知识变现产生的逻辑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日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知识产权的付费意识越来越强,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和个人崛起,用户愿意付费购买来替代个人在互联网溢出的海量信息中的搜寻成本,让知识变现成为可能。

    于是,知识变现的商业逻辑呼之欲出:用户为知识付费来提升知识获取的效率和质量,是一种个人成长的解决方案。

    知识变现的本质是:把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变成产品或服务,利用市场化的交易手段, 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资源分发配置,实现商业价值。

    知识变现和知识付费描述的是同一个场景:知识生产包装后通过媒介被消费掉,只不过是一个站在生产者的角度,另一个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与知识变现和知识付费相比,另一个词“内容付费”的所囊括的范围更大。

    3  知识变现的两种套路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满足用户的欲望,让他爽;另一种满足用户的自我期许,让他变得更好。

    或许,这就是知识变现的价值出发点所在,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在知乎上,立党有一段话:“罗振宇的话术跟垃圾网游一样:先给你制造焦虑感和痛苦,让你觉得自己是个垃圾,然后打钱给他,他再让你觉得有了进步,爽了,再打钱给他,你又有了进步,又爽了……如此往复循环,你买到的只是一堆垃圾数据,给你一个心理安慰而已,实际现实中的你不会进步一丢丢,但他可是赚翻了哦。

    这几乎点破了知识变现的两个套路:一是给你制造焦虑,二是卖给你希望。

    先知先行者一面打压你,说你有病,然后对你说我有药,给我钱,就给你。

    知识变现的江湖里,厉害的人在大街上吼几嗓子,就有人乖乖交钱“看病”了。

    4  知识变现的漏斗图

    知识变现是产业的重构,是传媒、出版和教育的拼盘再造。在知识变现的生态链里,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还有第三种角色,即“卖水者”——平台、渠道和工具等媒介。

    因此,知识变现的生产和消费的路径图,媒介连接内容和用户,就成了一个倒金字塔的漏斗状。

    李笑来一直主张的个人商业模式是,一定要找到一种方法,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在这一轮消费升级中,知识变现其实也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模式,同时具备互联网数字产品的“一次生产,多次销售”的特性。

    让知识有价,得到、知乎live、在行、分答、微博问答、千聊、一块听听、喜马拉雅FM、功夫财经、十点课堂等各种为知识变现服务的产品不断出现。

    5  知识变现的趋势

    知识变现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知识交易的用户体验、版权保护与纠纷问题、监管审查风险、以及用户付费后的评价标准不清等问题。那么,知识变现的未来趋势会怎么样呢?

    (1)知识付费习惯养成,品牌和口碑越来越重要

    用户的知识付费习惯已经养成,创造了一个“繁荣”的市场。然而来自逻辑思维“得到”App的数据:超过9万人订阅199元的《李翔商业内参》,打开率只有15%,这意味着85%人没有打开。花了199元却没有看,到期续订的可能堪忧。

    在互联网知识变现的一地鸡毛里,历经长久的发酵升温,很多人都在说知识变现已经有太多的泡沫和坑。越来越多的付费课程和训练营意味着客户的选择成本在增加,所以口碑和品牌会越来越重要 。

    (2)市场L型格局,内容头部化

    “二八原则”同样适用在知识变现市场,整个格局形态呈现L型,即内容头部化,混战之后被强者收割。头部知识生产者是IP,瓜分大量的流量和收入,剩余的大部分是尾部的知识生产者只赚取了很少的价值。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自己开训练营、开发在线课程、搞语音微课月入十万,似乎现在遍地黄金,赚钱越来越容易了,每个普通人都能大捞一把似的。

    不得不承认,我们很容易落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概念——幸存者偏差,又叫“死人不会说话”。我们只看到一小部分赚钱的人,因为他们在金字塔尖很容易吸引到我们的目光,然而却忽略了众多在金字塔低端的人。

    在知识变现中,个体可以离开以前的权威平台而独立存在。因此,平台争夺优质IP的战争将会愈演愈烈。

    (3)富媒体化和社会化分发与平台垂直升级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孙怡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带宽提升和流量成本的降低,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方式正在从传统下载和浏览的图文模式,向以音频和视频为载体的富媒体化发展。

    从平台端来看,知识分享经济呈现着平台化、融合化和垂直化的三大发展趋势。以优质知识作为流量入口的生态之争,才刚刚开始起步。

    (4)单纯的卖信息,转变为卖改变行动的服务

    很多人为知识付费之后,他们真的进步了吗,真的成长了吗?我看未必!参加了各种课程之后,似乎除了缓解恐惧,然而并没有太大的进步。

    只有能够改变人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而大部分人都停留在知。对消费者来讲,没有解决问题,就等于没有价值。

    知识变现发展到现在,其实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从卖知识产品到卖服务,改变行动,即:“信息知识-服务-行动”。从而真正帮助用户完成“人格跃迁”的工具,满足用户“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期待。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知识变现中能扮演的只是被别人收割的角色,而不是收割者。

    “先知先行者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在收割后知者的红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解放者_知乎:越来越佩服400年前笛卡尔在《谈谈方法》里所说的话:我以前由于听信别人的话,认为读书可以得到明白可靠的知识,但等我学完全部课程,读完所有可以找到的书,我发现自己反而越发无知。
      • 风华绝代的正義:没错啊,现在朋友报了各种训练营,但是实际并没有什么提升,只是自我满足罢了

      本文标题:知识变现:先知者正在收割着后知者的红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ab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