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爱上阅读,是从《萌芽》和“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始,认识了到现在都很喜欢的韩寒,认识了早已看不上的郭敬明,认识了迷一样的林森,还有徐璐、徐敏霞、夏茗悠、那多……现在想起来恍如隔世的名字,当年陪伴了我整个高中,都像老熟人一样亲切。在喜欢的句子下用铅笔划线,功课学累了拿出来读一读。最后,甚至是因为一篇记不清名字的文章填了大学志愿。
有时候会特别羡慕那些由名著入坑的人,只是青春文学可能更符合当时我的心境,所以才能读得炽烈、读得快乐、读得投入,也读得自由。那时的我跟文字是有强烈互动的,动力大概就是青春的荷尔蒙吧,虽然暴露年龄,但此时此刻写出来的瞬间,心里还能感到一丝年少的肆意。
影响我最深的书,就是厚厚一叠《萌芽》,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爱上阅读。
※※※
后来,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但几天不读书,心里就压抑得不得了,赶紧读起来缓一缓。那个阶段,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书读了不少,但是不开心。大概什么事情变成了政治正确,就会让人倒胃口。
※※※
工作之后,看书功利了一些,驱动力就是实用,看写作书、沟通书、职场书……完全像海绵一样吸收,像学生一样学习,书评变成了读书笔记。想要看看闲书杂书,可惜囊中钱财和时间都羞涩,要抓紧时间赚钱啊,看个文学书籍都能写出个要学习的一二三点来,简直可恶。
在这样的自我厌恶中,读了一本又一本,没有断过。所以读书的去处在哪里?我不知道,不想说初心,因为初心有时候是时空的产物,回不去了。
18年的年度复盘里,我这样写:
我老是纠结在为什么作家是这样看的,而我不是,可作家才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所以思维是自由的,我太在乎自己的立意了,所以思维是拘束的,放不开,没意思。——在阅读上,我应该更自由奔放,释放自我,有自我的人才可爱。
希望自己不要把工具书不当书,也希望自己多抽一点再抽一点时间,多读一读杂书,不要再找答案和意义了,找到自己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