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下午,去孟庙一小开展国培专家课试讲活动,我讲的是二年级的《敕勒川》。
因为之前在学校试讲过一次 自以为了解学情;因为这是课标里面要求一年级学生会背的诗词,自以为孩子们都应该会背诵。所以在设计课的时候,无意识中就把这首诗列为学生会背的行列了,于是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课前交流和新课导入的预测颇费了些功夫。
可结果,一节课下来,孩子们还是给了不少的意外:
直到开课前才见了学生。简单聊了几句,发现孩子们还是很可爱的,没有怯场。
可一开课,我刚刚起个头:“孩子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
话还没有说完,学生便说“我多想去看看”。看来学生对这篇课文很熟悉。这回答,与我的设计完全不搭调。算了,顺着他们的思路走吧。
“你们想去哪里看看?”
“我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
“我想去许昌看看曹丞相府。”一个三国迷说到。
……
“那我今天再带大家去一个好玩风景又美丽的地方,好不好?”这个导入顺势而入,感觉比自己设计的好了很多,这个意外暗藏惊喜,喜欢!
新课一开始,才发现孩子们对课文很生疏,跟不上我的进度,平翘舌音不分,学生已经慢慢开始露怯,这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怎么办?只能放弃预设,放慢节奏慢慢来。好在,我没有失去耐心,指导几次,平翘舌音他们稍加注意,都能改正过来,多读几遍诗文,大多能正确朗读,虽稍费时费力,可比起一帆风顺的课堂,成就感更足。
不过,孩子们的露怯还是给我大大的意外。学习用手势朗读诗句时,请一个小男孩表演读,可小男孩面对我的邀请,腼腆的摇摇头说:“咦——我不敢。”
“上来试一试,做不好也没关系试一试,怎么样?”
“我不敢。”小男孩依旧是一口回绝。
听课老师们都笑了,我可有点懵。还没遇到过这么坦诚的孩子。看看其他孩子,没有跃跃欲试的意思。
“做的不好没关系。我现在邀请一个我的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愿意和我一起来。”我高高举起手说。这次,终于有一个小姑娘打破了僵局,和我一起站在了台上。
僵局打破,后面就好办了。“谁还愿意做老师的好朋友,让我看到你的小手。一个!两个!哦,有四个人举手了。看,老师的好朋友越来越多了。”
在我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在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中,我们的互动越来越融洽,课堂教学越来越顺畅。
一节课,一面之缘的孩子们,却给了我这么多的意外,虽偏离预设,却生成了更多的惊喜。
感恩!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