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粗人。
他本不想当粗人的。他的偶像是村里教书的白发先生,听人说先生是一个儒生,以前好像很厉害,当过很大很大的官,后来告老还乡才在村里教书的,但先生从来不说以前的事情,所以村民也只能猜测。先生非常有威望,村里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只要找到先生,先生三两句话就能让大家心服。
奈何先生教书是要学费的,而父母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吃饱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钱给他交学费呢?所以他也只好跟着父母学学农活。有空闲了,才去书院偷偷听先生讲课。
当然这样时间长了,先生后来知道了,问过他的父母,就让他行了拜师礼,那一天,他高兴得一夜未眠。
但可惜的是,上天没有让他如意。他只跟先生上了两天的课,村里就传来了边疆战事的消息,国家要征兵,而他的名字,赫然在征兵的榜单上。
只能等仗打完了,再回来向先生学习了,他是这么想的。
他走的那天,先生去送他,对他说:我所有的学问,都在一个儒字,儒者,人需也,被人需要,就是最大学问。
战争比想像中更加残酷,黄色的风沙和红色的鲜血是永恒的主题。他念着先生的教诲,冲锋时,他在最前面,撤退时,他在最后面,休整时,他帮伤病员跑前跑后,就这样,时间不长,他竟收获了一批生死兄弟。后来,他们在战争的空隙中,同当地的百姓一起,开垦出一块块良田。战场上多了一丝绿色,边疆也有了一点点家乡的味道。
新兵慢慢变成了老兵,老兵慢慢变成了将军。随着时间增长的还有军民对他的尊敬与爱戴,以及敌人对他的恐惧与痛恨。
终于有一天,将军也要告老还乡了。那天,很多人来送他。有很多朋友与乡亲,但更多的是敌人。敌人从叛徒口中得到了他离开的时间和路线,大军来袭。
他们先掩护百姓离开,然后又协助年轻的战士们突围。当这一切完成以后,他如释重负。最后,他抬起头,似乎看到了先生的微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