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谈论的是我比较关心的问题,如何将充实感最大化,同时他提出了浪费最小化。很久没有写读后感了,但是这一本很值得我写一写。上周在得到听书听到了这本书的解读,然后立马京东下单买了并很快看完了。只有很少的书会极大而且立刻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考,并影响我们的未来。我曾有过读完一本书后感觉自己再也不一样了的体验,那是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和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阶段的问题,当你茫然的寻找答案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写满答案的那本书,就是这种感觉吧。
一、人生是体验的总和:
享受体验需要金钱、自由时间和健康。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等以后有钱了如何如何,等以后有时间了如何如何。但我们的健康过了中年就开始走下坡路,等我们有钱有时间的时候,我们能享受同一个体验的价值就变低了。60岁去南极的旅行虽然也很赞,但同时会更比年轻的自己觉得冷,体力也更差,活动范围必然会更小。而我们很多人过于看重了金钱带来的体验价值,而忽视了自由时间和健康。从体验上来说,住五星级的海滨酒店和海滨的青年旅馆,他们的体验值相差并不会太大。而去海边能呆多久,我们身体状态才是更能放大体验的因素。
人们享受体验是有窗口期的。有些事20岁能做,有些事40岁能做。作者用死亡来形容这种窗口期的消失。十几岁的你死了,上大学的你死了、单身的你死了、那个作为儿童的父母也必将死去,为人子女的人也将死去。总有一天,你的孩子不想再拉你的手;总有一天你的父母不再能陪你去旅行……一旦错过了,有些体验就永远的消失了,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们总是喜欢延迟满足某些体验,直到最后没有了机会。
我们的传统都是不停的工作,创造更多的资产。过去几千年的传统,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存更多的钱就能享受更好的生活。我们总是拿我们的自由时间和健康去换取更多金钱,而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体验。错过了孩子的毕业典礼,错过了父母的七十大寿,哪些遗憾是钱没有办法弥补的。而很多时候,这种体验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也是父母和孩子的一种缺憾。
二、资产死前归零:
十几年前《不差钱》小品里面,小沈阳说: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死了,钱还在。赵本山说:人生最最痛苦的事就是人还活着,钱没了。不知不觉过了怕钱没了的阶段,开始思考会不会死了钱还在。当看到书中提出的死前归零概念时,获得了一种顿悟的感觉。
以前可能是穷怕了,大学时候立下的人生目标是不为钱发愁,工作后就想着赚更多的钱。后来赚到了足够生活的钱之后,开始迷惘钱有什么用。但是读了这本书,突然我明白了,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钱是用来换取体验的。不管是换取自己的体验,还是换取给别人的体验,都是钱的价值所在。我以前不知道怎么给父母花钱,给朋友和亲戚花钱,现在终于想明白了。从我以前的体验来看,大多数时候,帮他们赚钱并不会增强他们的幸福感。以后我会试着带他们获得更多的体验,只有体验才能丰富我们彼此的人生。而我自己,也不会再过多的关注资产的增值,将致力于把每年赚取的钱全部都花出去。
三、健康优先:
体验的三个因素里面,书中最后列的健康。经过我的思考,健康实际上对我们后半生的体验影响程度最大的。60岁是否能轻松登山,70是否还能跑步游泳,这些都取决于我们健康的程度。也就是说更健康的身体能延长我们很多体验的窗口期。就算是老得无法出门的时候,健康程度也会和我们的体验相关性很大。我88岁的外婆还能喝酒,还有牙齿可以体验很多食物,她的幸福程度就明显要高于很多同龄人。
我以前对健康是比较重视的,也经常运动。但是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会更加把健康优先。我应该会更多的做体检,会请教练学习,会进健身房系统学学习以对抗衰老带来的肌肉减退。很多健康方面的问题,能花钱带来更好效果的,我决定都花钱解决。从人生体验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健康比金钱重要得多。所以拿钱换健康是非常划算的。
也许刚读完不久的感觉是不稳定的,所以我决定写下这个读后感,等一年后,几年后再来回顾,也许会有不同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