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争议
第三个规则与第二个规则很接近,所叙述的是在提出批评之前的另一个条件。第二个规则是在敦促我们不要争强好辩。这一个规则是在提醒我们不要绝望地与不同的意见对抗。
人们确实会同意、也会不同意的两个事实,是来自人类复杂的天性。
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类表达同意的力量源泉。人类的兽性与理性中不完美的部分,则是造成许多不同意的原因。
人类用来沟通的语言是不完美的媒介,被情绪遮盖,被个人的喜好渲染,被不恰当的思想穿梭。但这些又在人的理性程度之内,理解上的困难时可以克服的。
还有另一种不同意时来自知识的不相当。知识的不相当可以用教导来解决。
大部分争论的形式,只要排出误解,增加知识就能解决。因此,一个人在与另一个人对话时,就算有不同的意见,最后还是有希望达成共识的。
在争论之中,一个人绝不能忘了这是教导别人,也是自己受教的一个机会。他应该准备好改变自己的想法,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要先想到自己可能误解了,或者在某一个问题上有盲点。
问题是,许多人并不认为争议是教导与受教的一个过程。他们认为自己的观点神圣不可侵犯。那么他们的沟通就不会有收获。
知识是可以沟通传达的,争议可以在学习中获得解决。
真正的知识与个人意见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作者的主旨没有理论基础,就可以看作是作者个人的意见。一个读者如果不能区别出知识的理论说明与个人观点的阐述,那他就无法从阅读中学习到东西。
无论如何,如果读者的基本兴趣是书籍本身,而不是作者本身,对于自己有责任评论这件事就要认真地对待。读者出了表达赞成或反对的意见之外,还要为自己的观点找出理由来。如果赞成作者的观点,就是与作者分享同样的理论;如果不赞同,也要有不赞同的理论。
以下是规则十一: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总结批评式阅读的三个规则:
1、要求读者先完整地了解一本书,不要急着开始批评。
2、恳请读者不要争抢好辩或盲目反对。
3、将知识上的不同意见看作是大体上可以解决的问题。读者要为自己的不用意见找到理论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