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句话就出自于孟子儒学的《三字经》当中。这句话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说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其实是善的。这种说法现在比较普遍,我们见的也比较多。但是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这样的看法。最典型的就是荀子所说的:“人之初,性本恶。” 与上面相反,人刚诞生的时候,性情是恶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6387681/a02fe1607b96c997.png)
性善论和性恶论,这两种说法可谓是大相径庭,天差地别。于是荀子就这个话题,写出了一篇文章。那么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呢?
荀子认为,人的天性就是恶的。那些善的行为都是靠后天所积累出来的。人生来就喜好金钱,喜好财富,贪图利益。如果依从这种天性的发展,那么就必定会有争夺和抢夺,而谦让和品德就会消失。人生来还有一些疾恶的心理。就例如说妒忌,憎恨,厌恶等等。如果放任这种天性发展下去,就会出现残害善人的贼人。那么这个世界上那些真正的忠良之人就会消失。人生来还有耳目之欲,贪图享受,喜好声色犬马之物。如果放任这种天性发展下去,那么这个世界上礼义廉耻以及那些美好的品格就会消失。所以就这样来说,如果放任人不好的天性如此发展,那么必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会出现残害礼义廉耻孝悌忠良的不好行径。而最终一定会导致的,就是社会的暴乱。所以人是需要后天向善发展的,需要有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而这样,最终才可以合乎秩序,安定社稷。所以从这点来看,人的本性就是邪恶的,那些好的品质确实都是后天才能发展出来的。
如果从荀子所说的这几点来看,那么人的本性其实确实是恶的。但其实我的观点跟他们都不太一样。我认为人的本性有善有恶。而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尽力朝向的。人天生善恶参半,既有荀子所说的那些声色之欲,疾恶之情,也有礼义忠信,孝悌廉耻。但其实这两家的说法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共同点,就是不管人的天性是善是恶,以后都是要朝向善的。天性如果是恶的,那么以后更要努力地去朝向善。所以人的天性到底是善是恶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以后能朝向善的那一方就够了。
不过光从文中来看,荀子说的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人的性情真的建立在某种是善是恶的基础之上,那么这也会为以后带来不同的东西。其实我也比较偏向于荀子所说的。人的天性如果是恶,那么日后你在朝向善的时候就会更加的能理解善。这个世界上善和恶都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建立在某种基础之上。有善就必然会有恶,善从恶中来,恶从善中来。只有当你意识到何为恶,何为善的时候,才能知道何为善,何为恶。
而如果抛开这一切,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在善和恶的选择之上。一个人生来是善是恶,这其实并不重要。不管是荀子的性恶论,还是孟子的性善论。我觉得我们并不应该执着于去讨论到底他们哪一个说的是对的,哪一个说的是错的。这只不过是建立在日后善恶之上的一个基础,也就是说它并不是重点。不管人生来是善是恶,日后只要能够朝向善才是最重要的。就算一个人生来是善的,可是他后来却被误导,从而弃善从恶。这其实也是一个选择。生来的结果并不能决定日后的一切。所以我觉得他们的讨论其实没有什么必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