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辞风华年
我错了,原来当你非常非常喜欢一个女孩,当她有人疼,有人爱,你会真心真意的祝福她永远幸福,快乐。这是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面的一段台词,却让我感觉很适合用来谈谈读完《巴黎圣母院》的感悟。
今天笔者着重分析的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克洛德.弗罗洛
文中是这样描写克洛德不近女色的:他的行止倍加谨严,更加堪称表率了。即由于身份,也由于性格,他一向不近女色……人们还注意到,他越发憎恶埃及和茨冈女人了。他曾经请求主教颁布一项法令,禁止吉卜赛女人到圣母院前庭广场敲手鼓跳舞。
可是谁能想到:一向不近女色的主教代理克洛德,暗地里却想谈一场“黄昏恋”,目标还是他曾经最厌恶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细细想来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但是即便是“黄昏恋”,也讲究情投意合,因为正常的恋爱总是双向的。
这样看克洛德,很明显就是单恋爱斯梅拉达,人家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两人的纠葛一开始就是他的一厢情愿,说得难听点就是自作多情。
克洛德.弗罗洛非寻常之辈,他出身中等家庭,本来应该衣食无忧,可是1466年一场大瘟疫,夺走了他的一切,让他成为了孤儿。他身为兄长,不得不担起抚养幼弟的责任。
先前的克洛德专注于书本,不关心其他事情,后来又把大部分重心放在弟弟照顾上面。
这样的他是不是唯独忽略了自己的生活!他一直以来都像是为别人而活,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他的这种对自己欲望的无限克制,迟早有一天会出事儿。
中国有一句古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爱斯梅拉达一出现,克洛德就情难自己,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围城》里面有一句话: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克洛德正是这种人,群众只知道主教代理不喜欢与人交流,根本不知道他正经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得不到就毁掉”的狠心肠。
克洛德给人的印象就是属于很老实的那种,除非你真的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否则绝对不可能知道他想的一些什么。
就像他的养子卡西莫多,卡西莫多和他生活多年,直到最后才知道自己的义父早已经变了一个人。
义父的善良、怜悯之心通通消失,只剩得一副丑陋狰狞的躯壳,让人后背发冷。
在这里我们要知晓克洛德这样一个情况:克洛德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成为了采邑的主人,并位于141位领主之列,享有巴黎及其城乡的年贡。
按照克洛德的实力,恋爱结婚生子完全没有问题,可是他似乎还没有满足或是眼光太高,他之后还在继续压抑自己的正常欲望,最后使得他错过了谈恋爱的最佳时期。
虽说“宁要高质量单身,不要低质量婚姻”,但是不可否认,人愈年长,遇上对的那个人的几率越小。
遇见爱斯梅拉达时,克洛德大约36岁左右,如果爱斯梅拉达也真心喜欢他,还是勉强可以的,可是最最重要的是爱斯梅拉达不喜欢他,而克洛德明明知道,却还是一味地强人所难。
其实克洛德先开始是压抑自己对爱斯梅拉达的感情,他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社会都告诉他不能喜欢爱斯梅拉达,如果说人是理性的动物,那情感就是压倒理性的最后一根稻草。
喜欢一个人,大大方方地说出来,不好吗?好,当然好,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轻松地说出来。
克洛德的“不可说”与他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
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从生到死,从思想到行动都与天主教会密不可分,受其统治。
克洛德·弗罗洛作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主教代理,既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又是封建统治阶级实施专政的工具。他身上的污浊之气,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克洛德生活的社会背景、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思想、行为。
此外社会统治阶级宣扬禁欲主义,而一个正常的人,对异性的喜爱之心,这是一种自然性,更是一种本能。
这种禁欲主义,使得他这种自然本能便成了一种疯狂的野兽性。
克洛德逐渐发现自己的自欺欺人并没有减退他对爱斯梅拉达的感情分毫,就想毁了她,他把她当做恶念之源,认为将她斩除就行了。
所以他栽赃爱斯梅拉达,让她遭受牢狱之灾,被判处死刑。之后他却像疯了一样对爱斯梅拉达表白,而爱斯梅拉达对他几乎没有印象,对他的轰轰烈烈的表白更是大吃一惊,她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种种遭遇,判断出都是他搞的鬼,特别生气,哪还能喜欢他呢?
克洛德带着时代的烙印,他逐渐成长为一个极端利己主义的人,抱着“我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的想法。爱斯梅拉达宁死不从,他也死无全尸,这样伤人伤己,真的不值得!
人生在世,总有不少求而不得的事情,解决的最好方法就是释怀,这是放过他人,更是放过自己。
正如村上春树说:如若相爱,便携手到老;如若错过,便护她安好。我们也许没有护她安好的风度,但是我们一定可以做到不伤害。
我是小辞,这里有深度的书评、影视评论,也有搞笑的段子!
欢迎关注 评论留言 分享,如果喜欢,帮点个转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