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349320/69f86fc412857c72.jpg)
与所有美好不期而遇,看到这个温暖的标题就很有治愈性,于是读起来。
作者周小雨,武大毕业,以前是一个在CBD上班的广告策划师,辞职后成为甜品师兼自由撰稿人。这个在别人眼中梦想成真,把生活过成了诗的女子,向你讲述她的真实生活。
喜欢这个女子,不仅是因为她不走寻常路,人生不乏味,敢于实现自己的梦想。她最打动我的是她对于梦想这件事的态度以及潜藏其中的温柔与宽容。
我总说这是个梦想泛滥成灾的年代。以前读到某本旅游书籍,那种“有梦想谁都了不起”的优越感让人很是受不了,好像芸芸众生的生活都是毫无意义似的。就像周小雨说的,“有时候我们会偏向另一个极端,认为环游世界、当画家、开咖啡馆才酷炫,才是人生赢家,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辞职,刻意回避体制与传统,因为要看世界。”
让我想起“叛逆”这个词。多年前,韩寒曾说过,叛逆并不是对着干,叛逆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如今来看一些所谓的梦想,有的是赤裸裸的金钱欲望,有的则是在诗情画意之间隐藏着的一股更大的野心——不想一辈子做个平凡的人。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请去掉那些无由来的“嘚瑟”,甚至对普通人的不屑与讽刺,有时候标新立异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从众。
周小雨没有。她说,“居庙堂之高,或者处江湖之远,都是不同的生命形态。”
“我也不会因为对未来的向往,而否定过去的任何一段经历,因为每一个点都互相连接,才塑造了完整的自己。其实每一种职业都是无可取代的,比如我曾经从事的地产行业,就像一座庞大的城堡,资本、开发、设计、营销、工程,每一个齿轮都如此严谨而精妙。”
“一个人能做喜欢的、擅长的、有回报的,三者重合的事情,当然是最大的幸运。但三者取其任何之一的活法都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
这和王蒙在《我的人生哲学》里的观点是一样的: “一切为维持生存而做的劳动、工作、奋斗都是正当的,是不应该回避和无视的。”
席慕容在文章里曾经写过一个雕刻墓碑的艺术家阿克赛,他的手一边用来雕刻墓碑,一边用来雕刻艺术品。他说:“我的雕刻作品并不足以养活全家,我真正赖以为生的工作还是为人雕刻墓碑。能够以雕刻墓碑的工作让一家人得以温饱,让我可以放心地去做我自己喜欢的东西,又有什么不好呢?”
人生而背负着许多责任,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辞职去流浪、去旅行、去实现各种梦想,在平易的生活里听从内心的声音,一点一滴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已经很好了。
“讨大人喜欢的那一款小朋友向来有迹可循,总是年少时成绩稳定,长大了工作稳定,最后配偶稳定。” 作为一个从小的好学生、乖乖女,周小雨一定见过太多这样四平八稳的同学,然而她终究是有所突破。用她妈妈的话来说是她的叛逆期来得比别人晚一点。
有段时间我也一直在想,为什么现实中那些小时候的好学生长大以后往往都很平凡?简书里有个“学霸”回答我,那是因为成绩越好的人越不需要冒险,因为避险才是人生的刚需。
我觉得与其说得这么冠冕堂皇,不如就直接承认,因为好学生多半输不起,不敢独辟小径,也无须放手一搏,自然也是格子内生存——干不出什么出格的事儿了。何况大路上千军万马,就算挤过了独木桥,也难免“泯然众人也”。
“众人”没有什么不好,历史还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呢。就像学生时代绝对不乏真心喜爱学习乃至考试的孩子,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都适合把旅行、画画、写作、美食、唱歌等等这些当作自己的职业,倒更愿意作为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还有的人就喜欢朝九晚五的安定感,只要工资不少一分,对于工作本身是什么,喜欢不喜欢,他们真心不在意,要是还能在单位混两顿不赖的饭吃就更满足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3349320/5c09831a094f61ec.jpg)
可是,如果有可能,我们为什么还是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呢?周小雨说,“如果是奔着成功去的,可能只有功成名就那一时是开心的;如果是因为喜欢,那么时时刻刻都觉得满足。”“对我来说,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才让我有活着的感觉。”是啊,真爱,会带给人们一股活着的热忱,每天都在生长的感觉,真好。
可是就算是喜欢,坚持并不容易。“你可以有很多个七年,第一个七年来当木匠,第二个七年来当设计师,第三个七年来当厨师,第四年还能做个职业经理人。”《每周工作4小时》这本书里边说,放弃时间管理,做让自己有激情的事。
人生怎样度过都可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自己喜欢就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独立。忠于自己,听从内心的声音,人生是自己的,不是父母的,不是伴侣的,也不是孩子的。因此,不管是甜品师周小雨还是广告策划师周小雨,又或者是别的周小雨,开心就好,都一样是很棒的人生。
亲爱的,你也是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