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份读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最开始知道这本书,是跨年的时候写来年书单,在翻豆瓣榜单时,一眼就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一开始,我以为文章的故事会讲一个如同我们的生活场景下的动人故事。然而并不是,这个故事,是独一无二的,是一场同所谓信仰的斗争,是一场背叛,是一场自我救赎。
这本书是作者塔拉的回忆录。作者塔拉,她的头衔可以是哈佛大学学生,剑桥大学博士,这些包裹着华丽外衣的身份。
同时,不可回避的,她是在大山里,在垃圾场里,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的小女孩。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
而带来这场颠覆性撕裂的稻草,是教育。
塔拉一家,住在爱达荷州的山区,她的父亲是一个近乎病态的偏执狂,他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医院,不让孩子去上学。谩骂和怀疑一切世俗的东西。他经营着一个废料场,目的只是为了赚钱囤积食物和弹药。
他始终相信,世界末日回到来。他固执地相信着自己杜撰的一切,并把自己的所有思想安插在妻子和七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直到所有家人都从内心坚信,父亲是对的,父亲就是准则和信条。
在哥哥泰勒的劝说和自己内心萌生的想要逃离的念头下,塔拉在17岁的时候终于逃了出来,她考取了杨百翰大学。
在大学里,她与别人格格不入,她用父亲所教授的教条去打量着生活中的一切,这一切,在父亲看来,都是肮脏的,是违背了上帝的旨意的。
塔拉被囚禁了,被自己的思想囚禁了,她脑海中的所有精神都在奴役着她的灵魂。
以至于花了太多时间去接受,接受大家一切其实正常的行为,学会去信任别人,融入这个社会,学会活在自己的思想里,而不是别人的思想。
突然想起一个词,原生家庭。
《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有一句,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句话越读,好像就陷越深。
原生家庭是什么样子,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甚至我们用尽全力想要去改变它,最终也无能为力。
可是我们可以决定的,是我们自己。
我曾经读到过一段话,
“我不知道我后来的拧巴、我的自卑、我的恐惧、我不正常的自傲、我内心经常性的匮乏和空洞、我仿佛撕裂的心、我对爱不正常的渴望, 是不是和这些经历有关。 及至后来,我付出了多少代价,去成长, 去完善自己,用尽所有力气活的像一个正常人。”
我们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逃离那个牢笼,走出那个泥潭。
就像这本书里,塔拉也曾想过去改变她的家庭,也想要打破那个权威。
“我决定尝试过正常人的生活。十九年来,我一直按照父亲的意愿生活,现在我要试试别的活法。”
她的姐姐奥黛丽想要和她一起,揭发哥哥肖恩的暴行。肖恩残暴易怒,无数次不由分说地打她们,把她们的头按进马桶里,用肮脏污秽的语言骂她们。
而在这种时刻,母亲只会在厨房忙碌着,父亲在废料场叫嚣着,他们什么都知道,但他们选择视而不见。
塔拉反抗的结果,就是在最后,奥黛丽被父亲和肖恩威胁、被洗脑,被灌输这些东西从未发生过。
而杜撰这一切的恶人,变成了塔拉,在家人眼中,塔拉是被恶魔附身了,所以他们都要同她断绝关系。
肖恩仍然专断独行,像一个暴君撒旦,但他却没有罪。
以至于塔拉开始自我怀疑,怀疑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觉,怀疑自己做出的选择。
要用尽所有的力气,才能走出那个泥潭,才能明白父亲想要驱逐的不是她身上恶魔,而且她自己,有自己思想不再那么容易被轻而易取控制的塔拉。
要在这个沼泽用挣扎太久,才能够对父亲说出那个不字,这一切的力量,来自内心深处,积攒于教育所带来的真相。
最后,想要分享书里的一段话“小时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经验积累,等待抉择坚定,等待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样子。那个人,或者是那个化身,曾经有所归属。我属于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思考,我的起点是否就是我的终点——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
我们起点不会是我们的终点,我们原生家庭也不能决定我们长成什么样的人。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那山没有尽头,有的是你内心的召唤和夺目的光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