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服饰,称之为龙袍。龙袍上的十二个图案,称之为十二服章。十二服章源自中国冠服制度,冠服制度始于夏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冠服就被纳入礼治,王室贵族的聚会流行戴冕(冠),以显尊贵地位。“冠冕堂皇”的说法,算是例证。
除了冠冕,衣服的章纹也象征着权利与地位。《隋书·礼仪六》记载:南北朝时期,章服制度更趋繁琐,以后周为例,不仅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等级的章服,同一等级,不同用处的礼服也各有不同的章纹。“享诸先帝”等,用九章;诸公之服,有时用九章,有时用八章,有时用七章,有时用六章”。
文中“九章、八章、七章、六章”之说就是十二章服的演变,《周礼·春官·司服》、《尚书·益稷》等书籍都有记载。十二章服,即十二个服章,又称十二章纹,其实就是十二种图案。十二种图案绣在帝王龙袍上,遂成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一直沿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
十二章纹
《尚书·益稷》上载冕服十二章纹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这十二个图案各有名称,它们又蕴含着怎样的寓意?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个字——“象”。据《左传》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以后,收九州金(青铜),铸成九鼎,以象百物,遂以鼎为传国重器。“铸鼎象物”一词出自于此。《中国哲学史》有一个重要的哲学词汇“取象比类”,较早的“取象比类”,莫过于“法天象地”,人们的生活起居,效法自然。
《说文解字》在解说“象”时,引证的是“易之系辞”之说:“象也者,像也!”换句话说,“象”用来比拟的。凡复杂的事物,可通过比拟变得通俗易懂,《诗经》表达方式赋、比、兴,也很注重取象比拟。
十二章纹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源自古人最原始的崇拜。《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效法大地载物厚德,大地效法天行健,自强不息之德,法天象地,取象比类,以此解读自然规律。十二章纹的寓意,也是取象比类,效法自然。
十二章纹的日、月、星辰图案,蕴含着古人最初图腾崇拜。古人仰观天人,俯察地理,造屋宇,制衣服,以日月临照,象征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中国服饰史》说:“日、月、星辰寓意临照。”绣在龙袍上,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
山,代表着稳重,时刻警惕,一举一动关乎国家安危,三思而后行,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
龙,是神兽,民族的图腾,华夏民族是龙的传人,传说黄帝驾龙神天,龙如云,变化多端,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度势地处理国之大事和对民众的教诲。
华虫,通常为一只雉鸡,寓意文丽,象征王者要“文采昭著”。
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通常是一对,绣虎纹和蜼(一种长尾猿)纹,象征帝王忠孝美德。
藻,则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藻也形容华丽的文辞。
火,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帝王陵墓,也有火符,象征着光明、祥瑞。
粉米,就是白米,象征着帝王给养着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
黼,为斧头形状,象征帝王帝做事干练、果断。
黻,为两个己字相背,代表着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
中国古代十二章纹之制前后绵延近两千年,文献记载很多。明定陵出土的数件缂丝衮服(圆领袍式)为我们了解古代十二章纹之制提供了实物资料。出土的两件衮服,龙纹最突出,共有十二团龙,分别织于两肩和前后襟上。另外,两肩织日、月,背织星辰、群山,两袖饰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种纹饰分别列于前后襟团龙两侧,共列十二章纹。十二章纹的色调也不容忽视,正色与间色的应用,都极其讲究。
此外,十二章纹颇有国际影响力。李氏朝鲜衣冠学习明制,国王著九章冕服,朝鲜独立后,成立大韩帝国,皇帝冕服亦改做最高等级的十二章冕服。日本从唐朝引进十二章纹制,文武天皇发布的《大宝律令》规定,天皇在正式场合著十二章冕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