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形成的途径:
1,本人的亲身经验。比如曾经被火烫伤而知道火能伤人。
2,观察他人的经验。比如见到同学在课堂上打闹而受罚,知道有些行为不可以在课堂上做。
3,接受信任之人的灌输。比如,父母说要提防陌生人,所以我们对不熟悉的人有抗拒之心。
4,自我思考做出的总结。比如,某人总是拒绝我的善意,经过思考,认为他对我有不满。
有的信念会有局限性上述四个途径中,第三和第四个途径需要特别注意一下,父母、长辈、老师等人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灌输很多信念给他,灌输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语言灌输;二是行里灌输,就是在他们怎样做、怎样对一些事情作出回应的过程里,孩子看到听到而形成了信念。父母、长辈、老师等灌输给孩子的信念,不一定都是好的。
比如,一位母亲对女儿说:“一个男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上进心”,女儿长成以后,谈恋爱时挑选的就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男子,十年后他俩分手了,原因就是那个男子太有上进心了,总是忙于工作事业,而没有给家庭足够的时间。这时候她才明白,男人的上进心对她的婚姻幸福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
第四种途径也常常会导致不恰当的信念,在一个新出现的情况里,以前的信念不管用,需要新的信念去支持行动。比如,一个人总是拒绝我的善意,我苦思之下得出一个结论,他嫉妒我,于是凭着这个信念,我便知道如何对待他了。行为需要信念的支持,但这仅是自己思考而建立的信念,可能是片面和主观的。而思考的速度很快,说过一千次的谎言都可以变成真理,在脑里重复一千次,他嫉妒我的结论便很快变成一定是这样的真理,然后带着这样的心态,只会看到听到配合这个信念的东西,证明自己是对的,很容易使自己陷在困境中。
没有任何信念在所有的情况里都绝对有效,绝大部分信念都能帮助我们成长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情况,但也有少部分会有冲突存在,我们称这些信念为局限性信念,或者障碍性信念。
很多父母对孩子说:“读完书做完作业才应该玩耍。”这句话背后的信念是:读书与玩耍是对立的。这点表面上没有问题,玩耍带来开心,而读书需要认真,所以开心与认真也是对立的。再进一步,开心意味着快乐,而认真是将来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品质之一,现在快乐与将来成功对立了。就这样,有的人培养出“认真与开心、成功与快乐都是对立”的信念,使人每当做事时都严肃紧张,不能放松。这样,脑并不是处于最佳效率的状态,想出来的办法、取得的效果都未必是最好的,而且容易引起健康、情绪、人际关系问题。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不良经验之后反省,明白了问题所在,而改变自己的信念,他以后便能够有更好的人生,如果他坚持没有效果的信念,而只是不断的埋怨别人,埋怨环境,他便会使自己陷入困扰之中。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我们的信念是否局限、障碍着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