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乾隆皇帝点赞的《早春图》到底长什么样

乾隆皇帝点赞的《早春图》到底长什么样

作者: 小胖Victor | 来源:发表于2017-11-08 16:17 被阅读0次

    三月了,身处都市的你是否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几时许,写字楼下的玉兰树结满了花骨朵,公园桃林也无声地挤出了嫩芽,气温开始变得柔和,空气中透着丝丝暖意,哇,我们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了……春天是美的,可大家留意过早春吗?早春是绿草即将拱出大地、料峭寒意即将褪去的一个时节,或许今已无暇顾及气候带来的那份感动,那就跨越时空,来看看乾隆皇帝点赞过的《早春图》,领悟一下古人对气候与生命的那份执着吧。

    《早春图》出自北宋郭熙之手,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绢本,浅设色,纵158.3cm,横108.1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回首近千年,时空中颠沛流离,终得安身之所,后世亦得以幸观其貌,此画可谓气势磅礴,采取高远、深远、平远构图,汇聚山、林、水、舍、人等众多元素,表现了初春时节北方高山大壑、山林人家的气象风貌。

    话说时空流转,这幅画辗转到了乾隆手里,深居宫廷,立马被这早春的山林气象吸引,于是在其上题诗“树绕岩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间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书法秀气,含义精炼,把画中的早春图景揭示得淋漓尽致,诗画相得益彰,真可谓知音的跨时空对话。

    先来看山与石,远景主峰高高矗立,“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深渊峭壁叠起,底部沟谷深远绵延,近处左右山峰几乎对称,林木枝丫盘绕,前景平远再现水石错落。色彩由远及近渐变加重,干湿浓淡的墨色烘托出不同位置岩石的纹理,虚实结合,整体开合有度、气势混成,情趣盎然。

    郭熙绘画功底深厚,他的儿子后来汇总其绘画言论,写成了《林泉高致》,系统的记录了郭熙山水画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非常珍贵。古代画家历来注重观习造化,亦即观察自然,审美化的观照中加入创造的艺术思考,在创作时才能“历历罗列于心中”,所以他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你看这幅早春的大山,山峰主次分明,远近、形态、色泽均不同,“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山气朦胧,蕴藏即将萌发万物的一种生命力。

    山石用曲折线条描出轮廓,再笔墨推扫,显出干湿浓淡的效果,这种画法叫作“乱云皴(cun)”,郭熙笔法不像北派山水那么刚,也不似南派山水那么柔,似乎融合了二者,整体恣意圆润。

    再来看树和水,郭熙认为“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你看图中山石上错落的树木,远处峭壁飞挂,近处笔直有力,彰显着一种熬过寒冬、即将复活的坚韧。“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树枝尚未发芽,亦未有桃红柳绿的映衬,那是一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神秘,树干轮廓线条多变,用墨轻点的节疤犹现,枝丫纵横,尤其是蟹爪枝的造型使得画面情趣慢慢。卷云皴和蟹爪枝的使用沿袭了宋初李成一派的特色,但更多了一种圆润,故画中早春的树有着那种春寒料峭的意态,貌似干枯,实际枝干内部的生命力正在萌发。

    与树相辉映的是水的塑造,郭熙在画面下部留白,左侧木船、右侧渔民、右中部飞流直下的溪流都预示着冰雪的融化,孔子也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的厚重与水的灵动完美契合,水气朦胧,山气氤氲,共同酝酿着大地万物的复苏,好一片早春景象。

    最后来看看画中人物,郭熙认为山水画“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即最好的山水画是可以让人住进去的,虽然夸张,但也揭示了山水画创作的最高指向,即能安放人疲惫的心灵。所以郭熙在这幅早春图中设置了几组人物,使得画面更富有乡土气息,拉近了画作与欣赏者的心理距离。郭熙笔法真是精湛,相比高山大壑,人物比例极小,但是放大看,人物充满了动感,栩栩如生。

    首先,在左下角的河岸边系着一叶扁舟,岸上一位母亲抱着幼儿,回望着挑夫,身旁的孩童跟着前面的欢快的小狗,一幅刚下船准备回家的温馨场景。其次,在画面的右下部,两位渔民正在为生活而努力劳作。

    还有在左中部的山间,设置了一组正在行进的行人,顺着他们行进的右上方看去,山的另一侧隐约着几座楼阁,那边是乾隆皇帝所言的“楼阁仙居”吧,他们是否要去那里,那里是否是个清净和平的世外桃源呢。在楼阁的右方山头上矗立着一座凉亭,供过往的行人歇脚,亦能欣赏这片早春的山水。

    综上,面对整体画面,我们再来看乾隆皇帝所言的“春山一片气如蒸”,是不是非常生动,山、石、树、水、舍等全部氤氲在一片萌发的生命里,“蒸”是一种自下至上的升腾,正是万物复苏、春日来临的一种旺盛,从这幅《早春图》里你是否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呢,人虽然渺小,但他们是主角,他们热爱这片自然与灵动,渺渺旅途,或劳作或羁旅,心里都有个方向。估计苏轼也欣赏过这幅《早春图》,曾道“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其实郭熙明白“君子之所以爱山水者”,是为了“快人意”,所以其在画论中也一直倡导人需要保持一颗“林泉之心”,因为细腻柔软的心会让你领会到即便一个小小的气候变化也能带来的感动。

    上面是台湾美学大师蒋勋解读的郭熙《早春图》,看看是否能激起你的共鸣?或许将来有机会再去台北故宫博物馆亲自观赏一下这幅巨作,或许你真的会感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乾隆皇帝点赞的《早春图》到底长什么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ry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