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

作者: 神印骑士龙皓晨 | 来源:发表于2020-06-02 19:15 被阅读0次

    变化着的东西确实难抓,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可以从高考作文教学之“宗”抓起,把事情办得好一些。

    什么是高考作文教学之“宗”呢?

    一是写出自己的感悟,二是形成自己的思路。

    先谈第一方面。这里又可分成两点。

    1、调动自己的点滴积累。

    有一个学生,从小学小提琴,为了把握节奏,买了只节拍器。有一天,节折器坏了,总是差半拍。这使他认识到任何用来衡量标准的事物,它首先必须符合标准。--这种独特的生活经历中的独特的体会,在高三尤有总结之必要。每个人总结出如此这般的小故事中的大道理二十个,实为可能。

    2、作出自己的基本判断。

    西湖畔的岳飞坟前有秦桧等奸臣的铁铸跪像,常常激起游客的强烈愤慨。少数游客向铁像扔果皮、吐痰水,有的小孩甚至对铁像撒尿。当管理人员上前劝阻时,有的却说“我们吐的是‘义痰’”。--对此,我们应作出怎样的基本判断呢?如果只认为这是一个爱国卫生运动不够重视的问题,符合材料的实际情况吗?--人家吐的还是“义痰”呢!“义痰”应该是“义举”之一呢!由此可见,这里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爱国义举?有了这个基本看法,我们便可以多层次地阐明或反驳了。

    再谈第二方面:

    1、怎样把点滴积累串成主题?

    点滴积累的材料,就其一点一滴来说,尽管不乏思想意义,毕竟容量不大,所以要做下列三步工作。

    (1)选择。

    选择、组合材料,使容量增大,主题突出,是写作的基本功。你看到过舞台上一个生动的舞蹈场面--一个残疾青年坐在轮椅上幻想升空腾飞,她爸爸托起轮椅让她如同鸟儿般展翅飞翔。你记得一个优秀艺术家的人品如何深深地打动过你。这两个材料当初也是经过选择成为激励自己进步的力量的,写作时便合则两利了:从艺术精品学习思想感情,从艺术家人品学习精神品德。所以,写作材料的选择实质上是生活楷模的选择,是一个有备无患的问题。

    (2)集中。

    如果说选择是为了寻求互补、相得益彰,那么,集中是为了对掌而鼓,缺一不可。我想以上海卷的一篇把“时间”当作手来握的满分作文为例,加以说明。这位考生写了两件事,一件是我为他人牺牲时间,另一件是他人为我牺牲时间,从而构成“新型的人际关系”,这个以时间作证,因而必须和它握手的主题。如果只写其中一件事,就构不成主题。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这两件事也许相隔了一段时间,现在写在一起,仍不失其真实性,甚至比真的还要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3)深化。

    这是一个过程,一个实践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总结起来具有普遍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卷中体会出“失败--进步--再失败--再进步”这条规律来的那篇文章。写了三个材料,看似信手拈来,实为居高临下,站在三个循环螺旋上升的顶端,言简意赅而又变化有致地总结了学习规律,而且使人展望到人生尽头,也无非是这个规律的循环往复,终其一生都不能完成。这样的手不握又去握谁的手呢?

    2、怎样把操作过程落到实处?

    (1)要使材料次第而出。

    本期专号中上海考生那篇要握住法国同学的手的文章在构思层次上值得研究。第一次握手,在上海黄浦江边,写法国朋友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第二次握手,在巴黎塞纳河畔,写自己对法国作品的热爱和对法国作家的尊敬;现在,就期盼着第三次握手。而所有材料,都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并不旁逸斜出。但对既定的主题,还有一个把握分寸的问题。写法国朋友爱中国诗歌,是从对自己的教育、自愧不如,因而要急起直追这个角度落笔的,写自己热爱法国作家作品,是从深受教育、感染,爱国热情超越时空这个角度着眼的,从而表达了自己非凡的见识。

    (2)要展开想像和联想。

    阅读下文。画家和孙女的故事还没有完,请展开想象,合理设计,编写若干年后故事的结尾。

    画家和他的孙女

    王奎山

    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六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树枝不对。”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粗呢?”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他没话说了。

    婷婷画了一匹马。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马有翅膀吗?”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

    …………

    不论结尾如何设计,联想和想像应该有自己思维的轨迹。可以是继续发展,孙女更有所创造,爷爷却保守落后;可以是相互弥补,孙女基本功扎实,爷爷想象力旺盛;也可以是角色易位,孙女日趋保守,爷爷自主创新。总的说来,这些变化都是符合生活中的辩证法的。

    (3)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统率。

    还有篇写“握住怀疑之手不放”的文章。我认为,考生是抓住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这一点从容成文,出奇制胜的。第一步,说明怀疑要以学问为基础,学问要以怀疑为引导;第二步,说明随着知识转化为能力,怀疑的力度加强了,学习的效果提高了;第三步,反过来说明当怀疑足以指谬时,学问便有了相当的高度;第四步,进一步指出怀疑自己的重要性,使谦虚的态度纳入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的组成部分,从而完成主题:怀疑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学问进步的程度和速度,反之亦然。

    当然,我这样分析,是把文章的构思提高到原则的高度了,但是,它仍旧脱胎于原文。我想,源于原文,高于原文,正是我们作作文讲评时应有的态度与依循的标准。

    (4)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阅读下列材料,作文,题目自拟。

    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请瞿秋白给全军政工人员作报告。与会者认为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都作好了详细记录的准备。然而,瞿秋白的报告只有26个字:

    宣传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

    瞿秋白讲毕走下台。全场愕然。寂静几秒钟,突然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从此便称为“26个字报告”。

    这个材料,有严密的逻辑性,我们要好好学习。当然,作文的方法不能定于一种,但是,不抓住机会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训练,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像这一篇,就是训练逻辑性的好材料。

    26个字中,写鲁智深的就占有17个。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把重点放在这里。如果我们记得《水浒传》第三回的内容,便可知这17个字包含着情况明、落点准、效果好三点意思。情况明,是指鲁智深十分了解镇关西对金氏父女蛮横欺侮、强行扣留的恶霸行径,因此下定决心要把他打死。落点准,是指第一拳击中鼻梁,鲜血淋漓;第二拳打破眼棱,乌珠迸出;第三拳正着太阳穴,一命鸣呼。效果好,就是指达到了三拳打死他的目的。--可见这17个字之所以在26个字中“详写”,是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不但是指对前一句中的“要”作了具体的、可操作的阐述,而且是指对当时宣传工作中存在的弊病作了一针见血的概括,对瞿秋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报告本身作了不言而喻的小结。

    这就是说,我们的文章除了第一层分析鲁智深,定下全文的基调这一点,还可以而且应该第二层分析瞿秋白所针对的宣传工作中的弊病,情况不明,落点不准,效果不好。不但如此,还可以而且应该第三层分析瞿秋白的报告由于对宣传工作情况不明的情况是十分明了的,所以,尽管只有26个字,却字字落在点子上。须知听众都是宣传工作的行家里手,还要你在台上喋喋不休吗?简短扼要到无与伦比,对报告的期望值与事情的真相落差如此之大,除了短暂的惊愕,却是出奇制胜,受众如服一帖清凉剂,恍然大悟,掌声雷鸣。

    显然,这样的分析因为贴近报告本身的逻辑性和报导本身的逻辑性而有了严密的逻辑性。分析能力实在是写作最重要的基本功。有了分析能力,什么样的文章基本上写得好;没有分析能力,什么样的文章基本上写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的实质就是考你的分析能力。尽管体裁可以多样,但是哪一种体裁不需要分析能力垫底呢?

    我在这里对高考作文教学概论一番,目的是通过几篇高考作文的分析,说明好的作文教学必然教出好的作文。在作文教学上是大有可为的,让我们化被动为主动,抓住那个万变不离的“宗”,大干一场,迎接更大的胜利!

    标题:一万字作文网址:https://u.sanwen.net/subject/1771635.html

    一万字~~忘了爱(中篇---2)

    身在异乡

    不为已客

    思君的季节

    却见不到

    你丛中笑的自然

    为何回那般的冲动

    真不知自己怎么想

    谁的离开

    是谁的错

    谁又会愿意这样

    只是你们

    真的不懂

    不会懂那样一种痛

    那是该有的痛

    痛了

    才会更加坚强

    年轻的心

    禁不起创伤

    敢问苍天

    谁的爱是美丽的错

    试问大地

    真的会没有爱吗

    仰天长笑

    相爱真的太难

    爱一个人真的好难

    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更难

    爱一个不能爱自己的人

    那是心痛

    君问归期

    何敢相告

    不曾孝者

    惟有以泪洗面

    未曾歌者

    何时有尽头

    当有一种错爱以开始

    你会明白

    爱错了是你的运气

    是你一生的错

    爱过了

    心碎了

    还没爱过

    心却早就碎了

    这是为何

    真的有那么一种爱

    叫做真爱

    真的有那么一种爱

    叫做放手

    为了所谓的爱

    真的会付出一切

    那是可能的

    但谁又是谁的游戏的

    承担者呢

    不懂那种

    所谓的真爱

    更不知是何

    一万字~~忘了爱(中篇--1)

    错了

    也不回头

    唯有执着

    直到现在

    还不罢休

    说不尽的伤心事

    落不完的愁古泪

    那种爱

    怎么会如此渺茫

    原来还有

    那么一种关心

    叫做无怨无悔

    也有那么一种爱

    叫做海枯石烂

    时间总是离人泪

    让人忘了多少事

    多少的人

    有一种爱

    叫做放手

    为爱放弃天长地久

    为爱结束天长地久

    为爱追寻天长地久

    七月的心情

    让你有那么一点落魄

    这是火热的七月

    青绿的树

    淡黄的草

    树上的鸟

    草上的虫

    鸟的鸣叫

    虫的独行

    都是炎热般的烦躁

    似乎找不到

    任何凉物

    除了那颗受伤的心

    落花时节

    夏雨纷飞

    点点落叶

    总是离人泪

    找不到一个借口

    来让我记住你

    只好把你

    从记忆中删去

    我是世界上

    最伤心的的人

    我也是世界上

    最爱你的人

    我的不不会

    让你知道

    因为我知道

    你不可能爱我

    最让人记住的名字

    某某的名字实在太好记了,实际上,他的名字长达一万字.科学家研究数万次,也没有结果.

    有一次,某某在睡觉.他的班主任看见了,喊他的名字,这长达一万字的名字,让老师足足喊了一小时.被他气到了精神病院.

    某某发现自己的名字这么厉害,把"母老虎"都气病了.于是,他开了个店,上面说,谁能记不住我的名字,我就给他一亿万.门票费十元.人们洛洛不绝,把北京挤得'当当'响.听说五河有个儿童连1+1=多少都记不住.于是,大家推选他来参赛.他一看名字,不到一秒钟就背下来了.后来,男孩也跟班主任一样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一个月过去了,全世界都穷死了.(除了某某)大家都要求把钱退回来,某某照做了.他先把钱拿出属于自己的一份,然后在'天女散花'.

    最后,科学家把他的名字改成小明.

    高考作文教学,就时间说,泛指高三一年,就内容说,应该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但是,长期以来,这一年的作文教学被一张张语文试卷中的一道道作文试题牵着鼻子走,作文篇数不可说不多,老师讲评不可说不好。但是,由于在客观战略上处于被动状态,整个作文教学显得无计划,无系统,无重点。加上教师主观上认为文章毕竟多写出智慧,手熟能生巧,也就陷入自流放任状态:命题讲评,匠心独运的少,人云亦云的多;批改检查,狠抓典型的少,仓促应付的多。尤其反映普遍的是,现在高考作文题变化多端,仿佛什么都可入题,我们怎么抓,抓什么呢?言下之意,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了。 变化着的东西确实难抓,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可以从高考作文教学之“宗”抓起,把事情办得好一些。

    名字

    福建省厦门市滨东小学七色花文学社六1 指导老师 蔡彩燕 我姓吴,叫吴宁,这个名字归根到底的意思就是“永无宁日”。妈妈说我小时候在她肚子里总是很不安稳,想让我生下来之后安静一些,所以名字里有个“宁”字;可是,谁让我爸爸姓吴呢?唉,这只能怪我自己运气太不好。在我学习的小学课本里,经常出现“宁宁”这个名字,每个同学看到了,都会怪笑地看着我;到了今天,我终于忍不下去了!早上语文课,老师让我们读一段资料,一个同学读道:“一篇文章叫作《不自由,毋宁死》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全班哄堂大笑,在笑声之余,还都会朝着我怪声怪气地说一声:“哎呦?!”我一气之下,背上书包,冲回了家。“宁宁,怎么这么早就回家了?”妈妈温柔地问我。我没有回答她的话,就立刻向她“开炮”:“老妈,你为什么要给我起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有什么好的?你知道我为了自己的名字受了多少苦,丢了多少脸吗?为什么明明知道我不喜欢这个名字还不给我改名?”我生气地飞奔进房间,把门甩了过去,只留下一脸愣愣的妈妈。 开广播解闷,却意外地听见“俄国前外交部长伊万诺夫”这句话,我惊讶得目瞪口呆,然后笑得扑倒在床上:“伊万诺夫”?不就是“一万个懦夫”的意思吗?哈哈!我开了怀,世界上竟然还有人会取名为“一万懦夫”?!比起这个名字,我的“毋宁死”根本算不了什么。我立刻打开电脑,在网上创建了一个“名派”,立刻就有人回应了:“你好,我叫做史贞香,请多指教!”这个网友名字好笑,人也挺有礼貌的。“Hi!我叫做子腾。其实这是个挺好听的名字,可是我老爸他偏偏姓杜。”又是一个很好笑的名字,但我忍住了笑。“Sorry,请不要笑,我叫庞光大;因为爷爷希望我把庞家发扬光大,所以……”我是在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来。一个下午,我沉浸在别人名字的快乐之中。一个人的妈妈想让他当一名好兵,于是叫他“沈精兵”;另一个人的奶奶想让他长寿一生,于是给他取名“秦寿生”;一个人的叔叔是个琵琶老师,想让他的侄儿学会琵琶,于是叫他陈琵;最有趣的是两对兄弟;第一对的名字好极了,一个人叫朱逸群,一个人叫杨毅之;另一对哥俩,哥哥叫尚剑桥,弟弟叫尚复旦,但是两人大学都没念上;还有很多,比如:“雷囧”、“区夜”、“安世姽”……看到这些名字,我的心里终于得到了一丝“安慰”。我又继续上学了。只要有同学再嘲笑我,我就会把自己知道的、好玩的名字讲给他们听,他们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这下课也上不成了,班级里真是变得“无宁”了……

    变化着的东西确实难抓,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可以从高考作文教学之“宗”抓起,把事情办得好一些。

    什么是高考作文教学之“宗”呢?

    一是写出自己的感悟,二是形成自己的思路。

    先谈第一方面。这里又可分成两点。

    1、调动自己的点滴积累。

    有一个学生,从小学小提琴,为了把握节奏,买了只节拍器。有一天,节折器坏了,总是差半拍。这使他认识到任何用来衡量标准的事物,它首先必须符合标准。--这种独特的生活经历中的独特的体会,在高三尤有总结之必要。每个人总结出如此这般的小故事中的大道理二十个,实为可能。

    2、作出自己的基本判断。

    西湖畔的岳飞坟前有秦桧等奸臣的铁铸跪像,常常激起游客的强烈愤慨。少数游客向铁像扔果皮、吐痰水,有的小孩甚至对铁像撒尿。当管理人员上前劝阻时,有的却说“我们吐的是‘义痰’”。--对此,我们应作出怎样的基本判断呢?如果只认为这是一个爱国卫生运动不够重视的问题,符合材料的实际情况吗?--人家吐的还是“义痰”呢!“义痰”应该是“义举”之一呢!由此可见,这里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爱国义举?有了这个基本看法,我们便可以多层次地阐明或反驳了。

    再谈第二方面:

    1、怎样把点滴积累串成主题?

    点滴积累的材料,就其一点一滴来说,尽管不乏思想意义,毕竟容量不大,所以要做下列三步工作。

    (1)选择。

    选择、组合材料,使容量增大,主题突出,是写作的基本功。你看到过舞台上一个生动的舞蹈场面--一个残疾青年坐在轮椅上幻想升空腾飞,她爸爸托起轮椅让她如同鸟儿般展翅飞翔。你记得一个优秀艺术家的人品如何深深地打动过你。这两个材料当初也是经过选择成为激励自己进步的力量的,写作时便合则两利了:从艺术精品学习思想感情,从艺术家人品学习精神品德。所以,写作材料的选择实质上是生活楷模的选择,是一个有备无患的问题。

    (2)集中。

    如果说选择是为了寻求互补、相得益彰,那么,集中是为了对掌而鼓,缺一不可。我想以上海卷的一篇把“时间”当作手来握的满分作文为例,加以说明。这位考生写了两件事,一件是我为他人牺牲时间,另一件是他人为我牺牲时间,从而构成“新型的人际关系”,这个以时间作证,因而必须和它握手的主题。如果只写其中一件事,就构不成主题。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这两件事也许相隔了一段时间,现在写在一起,仍不失其真实性,甚至比真的还要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3)深化。

    这是一个过程,一个实践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总结起来具有普遍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卷中体会出“失败--进步--再失败--再进步”这条规律来的那篇文章。写了三个材料,看似信手拈来,实为居高临下,站在三个循环螺旋上升的顶端,言简意赅而又变化有致地总结了学习规律,而且使人展望到人生尽头,也无非是这个规律的循环往复,终其一生都不能完成。这样的手不握又去握谁的手呢?

    2、怎样把操作过程落到实处?

    (1)要使材料次第而出。

    本期专号中上海考生那篇要握住法国同学的手的文章在构思层次上值得研究。第一次握手,在上海黄浦江边,写法国朋友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第二次握手,在巴黎塞纳河畔,写自己对法国作品的热爱和对法国作家的尊敬;现在,就期盼着第三次握手。而所有材料,都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并不旁逸斜出。但对既定的主题,还有一个把握分寸的问题。写法国朋友爱中国诗歌,是从对自己的教育、自愧不如,因而要急起直追这个角度落笔的,写自己热爱法国作家作品,是从深受教育、感染,爱国热情超越时空这个角度着眼的,从而表达了自己非凡的见识。

    (2)要展开想像和联想。

    阅读下文。画家和孙女的故事还没有完,请展开想象,合理设计,编写若干年后故事的结尾。

    画家和他的孙女

    王奎山

    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六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树枝不对。”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粗呢?”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他没话说了。

    婷婷画了一匹马。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马有翅膀吗?”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

    …………

    不论结尾如何设计,联想和想像应该有自己思维的轨迹。可以是继续发展,孙女更有所创造,爷爷却保守落后;可以是相互弥补,孙女基本功扎实,爷爷想象力旺盛;也可以是角色易位,孙女日趋保守,爷爷自主创新。总的说来,这些变化都是符合生活中的辩证法的。

    (3)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统率。

    还有篇写“握住怀疑之手不放”的文章。我认为,考生是抓住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这一点从容成文,出奇制胜的。第一步,说明怀疑要以学问为基础,学问要以怀疑为引导;第二步,说明随着知识转化为能力,怀疑的力度加强了,学习的效果提高了;第三步,反过来说明当怀疑足以指谬时,学问便有了相当的高度;第四步,进一步指出怀疑自己的重要性,使谦虚的态度纳入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的组成部分,从而完成主题:怀疑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学问进步的程度和速度,反之亦然。

    当然,我这样分析,是把文章的构思提高到原则的高度了,但是,它仍旧脱胎于原文。我想,源于原文,高于原文,正是我们作作文讲评时应有的态度与依循的标准。

    (4)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阅读下列材料,作文,题目自拟。

    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请瞿秋白给全军政工人员作报告。与会者认为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都作好了详细记录的准备。然而,瞿秋白的报告只有26个字:

    宣传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

    瞿秋白讲毕走下台。全场愕然。寂静几秒钟,突然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从此便称为“26个字报告”。

    这个材料,有严密的逻辑性,我们要好好学习。当然,作文的方法不能定于一种,但是,不抓住机会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训练,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像这一篇,就是训练逻辑性的好材料。

    26个字中,写鲁智深的就占有17个。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把重点放在这里。如果我们记得《水浒传》第三回的内容,便可知这17个字包含着情况明、落点准、效果好三点意思。情况明,是指鲁智深十分了解镇关西对金氏父女蛮横欺侮、强行扣留的恶霸行径,因此下定决心要把他打死。落点准,是指第一拳击中鼻梁,鲜血淋漓;第二拳打破眼棱,乌珠迸出;第三拳正着太阳穴,一命鸣呼。效果好,就是指达到了三拳打死他的目的。--可见这17个字之所以在26个字中“详写”,是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不但是指对前一句中的“要”作了具体的、可操作的阐述,而且是指对当时宣传工作中存在的弊病作了一针见血的概括,对瞿秋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报告本身作了不言而喻的小结。

    这就是说,我们的文章除了第一层分析鲁智深,定下全文的基调这一点,还可以而且应该第二层分析瞿秋白所针对的宣传工作中的弊病,情况不明,落点不准,效果不好。不但如此,还可以而且应该第三层分析瞿秋白的报告由于对宣传工作情况不明的情况是十分明了的,所以,尽管只有26个字,却字字落在点子上。须知听众都是宣传工作的行家里手,还要你在台上喋喋不休吗?简短扼要到无与伦比,对报告的期望值与事情的真相落差如此之大,除了短暂的惊愕,却是出奇制胜,受众如服一帖清凉剂,恍然大悟,掌声雷鸣。

    显然,这样的分析因为贴近报告本身的逻辑性和报导本身的逻辑性而有了严密的逻辑性。分析能力实在是写作最重要的基本功。有了分析能力,什么样的文章基本上写得好;没有分析能力,什么样的文章基本上写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的实质就是考你的分析能力。尽管体裁可以多样,但是哪一种体裁不需要分析能力垫底呢?

    我在这里对高考作文教学概论一番,目的是通过几篇高考作文的分析,说明好的作文教学必然教出好的作文。在作文教学上是大有可为的,让我们化被动为主动,抓住那个万变不离的“宗”,大干一场,迎接更大的胜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变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sp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