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家一直躺平,没有了为目标而奋斗的热情,也想不起目标具体有那些。
就躺着,不动,刷抖音,看网页,玩游戏,不思考,不行动。
为什么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明明在单位的时候劲头满满哈,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在就不动了呢?
回想一下原因,有两个事情,是让我开始“泄气”的直接推手。
一、忘了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开始沉迷抖音短视频等消耗时间!
二、重要不紧急的小目标于短期目标冲突时就执行不下去了,因为不知道这样做是否有效果!
忘了目标是什么
意识到这个问题就开始寻找答案了,今天正好听了“辉哥奇谭”读者群里关于“自由时间”的分享。
张辉老师对自由时间的定义是:"从人生目标引领的时间分配方案。花更多时间做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长期目标),成为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为他人提供价值并获取回报。
我们的时间要服务于我们的使命。具体可以从一下三方面去做:
1.不断思考自己的长期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是它,要做成什么样子,怎么做?
2.记录自己的时间,了解时间去了哪里就知道怎么优化。
3.每天回顾,去匹配自己的时间消耗与长期目标,复盘每天做的事情是否能够支持自己的长期目标。
个人的经历那我看到了学习能力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时代,乡村的孩子们也都可以在网上学习到最好的老师的课程,知识内容层面的鸿沟开始逐渐变小,但最终取得的成绩千差万别的原因,很重要一点是每个人学习能力的不同。
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听了年复一年的课程,但却很少有人教会我们如何学习。
李笑来老师说过学习学习再学习,先学会学习的方法,再去学习。
所以推广学习方法是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
结合自己现在的工作,如何支持考研学生更好的利用网课开展学习,这是自己工作的重点。
这个阶段需要入手的,是时间管理,从技巧层面和心态层面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自己的工作为内容的实验载体,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
![](https://img.haomeiwen.com/i9603690/b7a7cffa1c32283a.png)
除了经常忘记自己的目标,还有一点就是容易别其他事情吸引。
比如说看看朋友圈,刷抖音,吃瓜....
看到别人晒的美食、旅行、成长的经历,这些都会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后就在不断的向往中一直想象,一直去刷到更多美好的东西,来满足自己。
甚至有时候看视频,玩手机,玩到无聊,但是也不想去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读书,锻炼。
当把手机放到一遍,自己一个人放空的时候,我又觉得很困。然后倒头就睡。
不知不觉,自己就陷入了死循环。
在刷完朋友圈,退出抖音,放下手机的那一刻,感受到自己好像从来没有真正接受过现在的自己。
通过看别人展示的生活、物品、经历来满足自己对未来生活一切的想象。
不知道自己具体要什么,但外界的一切都吸引着我。
研究表明:幻想会使人处于一种舒适和松弛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你的大脑提前“享用”了愿望达成后的满足感。这样一来,享受真正实现了愿望所带来的美妙体验,就显得没那么迫切了。
承受痛苦比解决问题更容易,接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更简单。
在有了目标给出的大致方向下,不断告诉自己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想象。
关于目标定下之后,常常半途而废。
张辉老师在分享如何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里提到,首先要看哪些做成过事情的人是怎么做的,找到自己对标的榜样,给自己行动的思路与精神力量。其次,忍受长期不增长不是长期主义,是一种逃避。达成自己的长期目标,需要形成行动闭环,计划-行动-反馈-优化越做越好是关键。不断有成果反馈来支持行动的持续运转。第三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快速学习来提升自己对目标的认识,那自己更加笃定事情的正确性,然后优化自己的实践,最后看见目标的达成。因为相信所以行动,因为行动所以看见。第四,很多人联系起来,一起推动这件事情。
精力是有限的,欲望是无限的。当前是与期待不符合时,就会产生焦虑,适度的焦虑有益,过度的焦虑是毒。怎样去处理精力和欲望之间的关系呢?任务很多,很容易失焦。尤其是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年代,失焦就是焦虑的源头。
聚焦目标,关注内心,榜样引领,思行合一,价值系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