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天把《王阳明》这本书看完了,收获颇多。可以称的上是进入大学以来少有的读书状态了。吸引我的不仅是王阳明的传奇的一生,而是他的心学。阳明先生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天赋。这是他小时候做的一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于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之后阳明先生也是经历了颇多的挫折与磨难,才一步步的走向成熟。剿灭赣南山贼,平定宁王叛乱,再是之后不费一兵一卒平定广西的乱贼。无愧于大明军神的称号。而这些只不过是他知行合一的一个应用而已。
他的心学是在继承陆九渊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从龙场顿悟之后,他的心学开始形成。之后每到一个地方都是边做官,边讲学。之后他的学说深深的影响了明朝的中后期的思想。
而我对他的关于知与行的理论最为佩服,在这之前我对这个问题有了很多的思考,但是一直都想不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最困惑的是为什么大多数时候我只能做到知,但是做到行就这么难呢?总是明知道,却做不到。
知行合一阳明先生是怎么看的呢?只一句话就把我点醒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合一的本质是什么?其实知与行就是一回事而已。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落实。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一个人知道痛,一定是自己已经感受到痛了;一个人知道寒冷,知道饥饿,一定是自己已经体会过寒冷与饥饿。一定是这样才能称的上是知,否则就不是真的知。可惜现在的人只能空喊知行合一的口号,以为知和行是两会事,以为一定得先有知,然后才能行动。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是阳明先生的另一个观点,换句话说就是人人皆可成圣。而且这种东西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只要充分的挖掘,都是可以成为圣贤的。
他的第三个重要的观点是关于善恶的。他的弟子薛凯在除草,他感觉杂草很难根除,就问老师:“世上为什么善难以培养,而恶也难以去除呢?”
王阳明说:因为人们不去培养善,铲除恶。又说:如果人人从自身角度出发去看待善恶,那一定是会出错的。
阳明先生进一步解释说:花和草真的有善和恶的区别吗?如果想赏花,就会认为花是善,草是恶;如果想种草,就会认为草是善的。人们所认为的善恶,都是按照自己的预先设计的标准来判断的,因此是错的。
致良知
“那么,难道世界上就没有善恶的标准了吗?不应该有吗?”薛凯问。
“无善无恶,是天理处于静止的状态;有恶有善,是思想感情发出的结果。思想感情没有发动,就没有善恶之分,这就是善的最高境界——至善。”
“那老师,佛教也主张无善无恶,有什么区别吗?”
“佛教过于执着于无善无恶了,其他的一切都不管,这样就不能治理天下了。圣人讲的无善无恶,只是‘不要从私欲出发为善为恶,不为气所动’”
“既然草不是恶的,那就不要去除嘛。”
“你这样说就是佛道的观点了,草如果长在花园中碍事,除掉又有何妨呢?”
“那这样,不就是有意的为善为恶吗?”
“不做好恶,不是说世间真的就没有好恶之分了。如果这样人就没有知觉了。所谓的不有意为恶为善,是说人的好恶要遵循天理,不要掺杂个人的私心。这样就显得没有好恶一样。”
他自己还做了一首诗来概括自己的学说: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先生的一生是立德、立功、立言都做到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