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610713/93d4e18676d193ac.jpeg)
全文 1588 字 | 建议阅读 3 分钟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萦绕在心头的一个困扰很久的问题,突然在某天的某个时刻,一下豁然开朗,好像一扇门被推开了一样。
俗话叫有所感悟,这样的时刻可能并不多,但来的时候,你会感到它是真的到来。
而在我看来,这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量变。
我们常说要量变到质变,然而,现实中,我们要么过度强调量变,而忽略的需要某个方法去开启质变;要么只想着快点质变而缺乏对量变的积累。
当然,对于那些没有这个思维维度的人来说,其实并不存在这样的惊醒时刻。
1.
过去,我常常会给身边的朋友或家人说,我遇见了这样的时刻,只不过他们当成笑话一笑而过罢了。
而我还是很认真的当真了,因为我知道这并不是一种可以用文字能够描述的体验。
当然,有过这样体验的人并不在少数。
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到了某个阶段,某个契机,会触发你的感悟,稍微科学一点的解释就是,知识的不断链接,不断碰撞。
现在我们不说量变到质变,喜欢说,刻意练习到走上人生巅峰。
其实,意思都差不多。
虽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人可能面临机器更的挑战,但我们在遇见这一天之前,还是需要不断发现我们自己的顿悟时刻的。
可能这个是我个人的经验,算不上什么参考,但是我想说,这的确是值得认真用科学研究的态度去对待的。
2.
现在,微博,微信流行以后,我们变得更不爱思考了,似乎过去那些爱智求真的人都突然一下消失不见了。
实际上,并不是现在智能手机出现才导致这样,而是很早以前人类就是这样的。
罗素在他的时代就说过,如果让人们去思考,他们宁愿去死。
这一点都不夸张,看看现在有多少人整天泡在网络上,用别人的大脑当成自己的大脑在思考,你就知道人类不爱思考是一种天性。
换句话说,也是因为进化而决定的,特别是亿万年前的人,那时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靠的是肌肉记忆。
同时,想要变得“无知”——不思考,不行动,这样反而会最快乐。为什么?
因为当关闭了认知后,由外界提供一切的营养,会让人特别的快乐,就像婴儿在母亲的肚子里一样。
不过,这样的做法,身体消耗得负担上虽然减少很多,但却受到外界的限制,最不自由。
最近,又有很多同学留言说,想知道该如何减轻自己焦虑迷茫?
实际上,大多数的症结都在于太过于急功近利,忘记了要从每一个小处入手。
因为,总是想找捷径,而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寻找上,而不是从一个又一个的小数量去累积,而没有数量的累积,只能让焦虑越累积越多。
现在流行说,一万小时的练习,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要刻意练习这么多时间甚至更多,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专业。
当然,我们不乏天才的存在,但这毕竟只是少数的个人,而更多人都是平凡人。
平凡人就要用平凡人的方式,不过,他们认为平凡人的方式有个缺点。
而这个缺点就是——太累,能不能有更轻松的方式?比如,彩票中奖,一夜暴富,有人包养等等。
而更深层的台词是,面对改变时痛苦的恐惧。
这个痛苦,很可能会承受不了,进而导致不愿改变。
3.
开始更新自己的认知就是一个痛苦的改变的开始,很多人以为对新事物的接受可能才是最大的问题,其实恰恰不是,而是对固有观念的更新才是最难的。
因为人总有一种惯性思维,为最开始就建立的思维模式找各种证据和理由来说服自己。
开始认知,开始去提升,开始去升级,虽然好的开端才是一切的关键点,但很可能一开始就结束了。
现在,有句流行话叫,请开始你的表演。
有多少人为了这个表演而准备?除了那些有自己梦想的人,有多少人真的在这个人生的舞台上表演?
或许跌跌撞撞的开始了表演,一发不可收拾,还有被迫开始,被迫结束的表演.......
虽然我们都知道要以练习为行动的基础,但真正的练习除了枯燥,还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痛苦,这并不是符合我们的人性的。
要想真的变成那个能能被惊醒的梦中人,那就要学会接受痛苦,再试着去转化痛苦。
而这时,发生改变就变成了可能。
持续践行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要改变自己?
期待你的行动故事,我一直在这里等你。
持续践行,我们一路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