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了,这个孩子的妈妈,推开门,走到孩子面前。
头顶上亮着日光灯,空调吹出暖暖的风。她看见我,笑了。我也立刻微笑,第一时间回应她。
“怎么样?”她客气地问我,一边帮孩子收拾着资料。
“作文还是有问题,老抓不住重点,细节描写还是不行,不透,不深。”我如实回答了她。
“唉!”她深深地叹了口气,又转头看着孩子,“你怎么办呢?作文还是不行呀。”
“这几节课,我带着他,写写小片段,慢慢提高。”我继续向这位妈妈说。
“这次的作文材料,都是我瞎编的。”站在一旁的孩子,突然插了这句话。瞎编这个词,听着有些刺耳。我想有必要引导下,正确的作文观要有的。
没有想到,他的妈妈又开了口:“瞎编的?你要背些好作文,把那些好的语段,都堆上去。老师看了,自然会给高分的。只靠自己编,肯定不够呀。”
听了这个方法介绍,更让人不舒服了。真实的情感,产生真实的艺术。难道靠着瞎编,能提高作文水平?
我即刻反驳了这位妈妈。现在仅靠瞎编,肯定不行。目前,有些语文老师,即喜欢阅读,又擅长文字。如果仅靠胡编乱造素材、堆叠华丽辞藻,没有写出真实情感,老师一旦看出来,分给的肯定极低。
“嗨,这样的老师能有几个!”孩子妈妈轻松地回答,“分数提上来,考上好高中,才是紧要的。”听了这话,我哑口无言。
还有一次晚课间,两个初三孩子的家长,走到我面前,聊了起来。
当然,聊天的话题,关于他们的孩子。
“老师,两个孩子的作文片段写得如何?我在家看着写的,写完后,我读了一遍,感觉不行。”
“你们的感觉是对的。”我首先肯定了她俩的话,然后又如实地说道,“两个孩子的作文水平,估计还不如小学六年级的孩子。”
两位家长的反应十分淡定。紧接着,迅速点了几下头:“是的,老师,他俩作文是不行。”
看来,最了解孩子的,还是自己父母。
这两个孩子的作文,一塌糊涂。句段不通,重复啰嗦,东一锤子,西一榔头,叙事无逻辑,简直胡说八道。初三的孩子,二三百字的小片断,驴头不对马嘴。
家长直叹气:“它俩作文一直都不行,作文先不考虑了,一会半会也提不上来。老师,我们先把阅读巩固一下,还有古文,您再费费心,帮俩个孩子辅导辅导。”
这样的课间对话,我总感觉家长太看中分数了。有时候,网上名师的课,常说一句话,希望阅读像一束光,能照进孩子的心灵。这束光,也希望能照亮家长。但是,现实即无奈又势利。分数面前,人们不得不卑躬屈膝。作文不好,咱们抄。作文不好,放一放。先把分数,能拿到的,全拿了。
这种想法,能理解,却或多或少难以接受。往后的日子,能长久伴随孩子成长的,往往是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