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新闻:患癌妈妈张丽君去世不到一年,她的爱人再婚,冒死生下的那个孩子也被过继给了别人。舆论一片哗然,有人说男人无情,有人说张丽君不值得,更多的人评论张丽君当初的壮举只是“感动了自己”。
我的身边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二十年前,邻居D的妻子生产时大出血,孩子保住了,他的妻子却不幸去世了。妻子去世后,D的悲伤自然不必说,整个人都要奔溃了。
D和妻子是大学同学,郎才女貌,感情极好。想想两个人如此的情深意重,再看看刚刚出生的婴儿,熟悉他们的人都唏嘘不已:“他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
没多久我搬家了,和以前的邻居们也联系得少了。几年后,碰到另一位邻居H,问及D的情况,H嗤之以鼻:“哼!那是一个无情的人!第二年D就又结婚了,孩子送给别人了。真是死了谁苦了谁!”H还告诉我,再婚后的D和许多老朋友都断了联系。
巧的是,没多久我就在街上遇到了D。D手里领着一个小女孩,弯腰和女孩说话时,满脸都是慈祥的笑容。再次见到我,D显得很高兴,热情地约我一起吃饭。不知怎的,我的心里却别扭得很,脑海里浮现在他前妻的影子,于是借口有事拒绝了。
还有一个熟人G,他的妻子患癌症后,五六年时间,G陪着妻子全国各地求医看病,对妻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认识G的没有一个不夸他是个“真汉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众人眼中的好男人,在妻子去世后,也被人诟病,——因为G在妻子去世半年后就结婚了。
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亲人究竟应该怎样去纪念?悲伤持续多久才为合适?处于不同的年龄段,我对于D和G的经历,还是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比如D,选择把孩子送人,相信他一定经过了痛苦的抉择:孩子太小,正是离不开母亲的时候,与其靠运气找一个未来不可预测的后妈,倒不如给孩子找一个家境不错可以真正对他好的人家。
再比如G,妻子生病期间,该做的他都做到了。照顾病人尤其照顾癌症晚期病人,每一个日子都像一种折磨。G被那样的日子折磨了五六年,始终无怨无悔,从来没有在妻子面前说过一个“不”字。妻子去世后,他伤心却没愧疚。
作为吃瓜群众,我们只是在用我们的经历和感受去点评别人的心境。张丽君所做的一切感动的不仅仅是她自己,其实还有我们这些人。围观和评论,只是因为我们需要继续被感动,——继续用别人的故事感动自己!
说到底,我们才是那个“感动自己”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