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这么一篇文章: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的书还是没有提高?
我在里面谈到了如何通过读书来学习成长的一些个人观点,后来知乎上有个知友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
举个例子,月亮与六便士怎么做笔记?抄句子?我觉得这类书无从下手,或者说并不需要做笔记,而是在无形之中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了解几个概念。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将书籍大致分了这么三类:
1. 获取信息;
2. 增进理解;
3. 纯属娱乐。
万维钢曾在他的书中对“读书人”这个概念做了一个他自己的解释:
读书的目的是获得见识以及学习高水平的思维方法。
从读书的角度看,世界上有两种人。
一种人读书是为了掌握技能,通过各类考试,或者纯粹是为了娱乐。
另一种人读书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内力。这两种人最初的“智力”水平未必有多大差别,但是假以时日,他们的“智慧”水平将会有天壤之别。只有后一种人,才配称为“读书人”
李笑来老师在谈到他读书的领域时表达了这么一个观点:
我只读具有“繁殖能力的知识”的书,这个“繁殖能力”指的是可以用来创造新知识新内容的知识,而非一些冷知识。
比如:心理学、经济学、策略学、脑科学这些非虚构类的。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句话:并不是所有的“读书”都叫“读书”。
读书本身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儿,万维钢曾提出一种高强度的读书方法——强力研读,也可以称:Deep Reading(深度阅读),与曾经一些心理学家提出的“刻意练习”相呼应。
强力研读跟刻意练习有这么三个共同点:
1.不好玩,“强力研读”不是为了娱乐和休息,而是用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非得把一本书融会贯通以至于“长”在自己的大脑里不可。
2.用时少,高强度的练习是很耗精力的,也许你每天可以花很多时间阅读,但你很难做到用很多的时间强力研读。
3.不求快,很多读书方教人们怎么用最快的速度读完一本书,而那些有必要快速读完的书根本不配让我们读。而对于处在我们的“学习区”内的好书,则应该慢慢地仔细读。
对强力研读有了一些了解后,我们再说说关于强力研读的核心技术——读书笔记。
一本新书是要读两遍的,第一遍就是正常的通读,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
第二遍读就要写下读书笔记了,这时候不要每个字都读而是要专注于思想脉络。
第一遍读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读是为了跳出来。
而一份好的读书笔记是要具备这么四方面的内容:
1. 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2. 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3. 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4. 发现这本书与之前读过的其他书籍有联系。
外加一点,在读书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过多的关注于一些小段子、小例子,而忽视了作者的本意。
《娱乐至死》这本书里有这么一段话:
道格拉斯甚至批评他的听众,说他需要的是听众的理解而不是激情,说他的观众应该是沉思默想的读者才好......阅读要求的是理性思考。一个好的读者不会因为偶然发现了什么警句妙语而欣喜若狂或情不自禁地鼓掌——一个忙于分析的读者恐怕无暇顾及这些。
我想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读书第一步是要选书,读书的具体方式取决于你所选的书,如果是虚构类小说,那就当作放松娱乐。如果读经济学、策略学这类书,就要进行刻意练习了。
第二步——强力研读并完善笔记。
第三步,书读完了,笔记也做好了,还能干点什么呢?写下来,讲出来,就像我这样。
我不会自诩自己的文章写的如何如何,但是我却会认真地写,知识的理解不够深,那就多学,写作的技巧不够好,那就多写,这些都是可以随着练习慢慢提高的,唯独“分享”这件事儿,是无法强求的,只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态。
从前段时间起,我开始在知乎上回答一些问题,有时候有知友会做出一些合理的反馈,我也很乐意与他们讨论,但是如果碰到那种嘲讽、谩骂,我不会回复一言一语的,直接删除拉黑。
因为我很清楚,从我决定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分享出来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超越了那些只会端着架子随意指点的键盘侠,也许我的分享还不够深度,但是我的做为已经不是那些喷子可以企及的。
我很喜欢海贼王里黑胡子的一句话:
当你把目标定在顶峰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不知该如何出拳的战斗。
所以,我对待网络舆论的心态一向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