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今说

作者: 山东宇哥 | 来源:发表于2022-06-20 12:26 被阅读0次

    【六月第三周主题】高考作文题(北京卷)
    学习今说: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宋国有个叫屈谷的人去见田仲:“我有一个大葫芦,它不仅坚硬得像石头一般,而且皮非常厚,以至于葫芦里面没有空隙。这是我特意留下来的一只,我想把它送给您。”

    田仲说:“这样的葫芦既不能装物,也不能盛酒,我要它有什么用处呢?”

    屈谷说:“您隐居在此,空有满脑子的学问和浑身的本领,却对国家没有一点用处,您同我刚才说的那个葫芦不是一样吗?”

    如果一个人不将自己学过的本领贡献给国家和社会,而是退居一隅,孤芳自赏,就算名声再高洁又怎样,不过庸人一枚废柴一堆,毫无价值。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任何不以应用为目的的学习都是皇帝的新衣,华而不实。

    盛行于明清时期的八股文,晦涩难学更难懂。文章取题四书五经,内容语气模仿古人,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坚决杜绝自由发挥。但是那是当时科举考试的必用文体,若想考取功名,必须闷头研习。但八股文的限制太严,而且题目限于经书,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如此学习,所谓何来?顾炎武曾评判八股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八股文不但无法治国,更无法救国,满清政权最终败坏在了摇头晃脑钻研八股的诵读声里。

    无论学习那种知识,大能治国中能治家小能治人,才是有益的学习。不然都是皇帝的新衣,不但浪费实间而且丢人现眼、甚至误民误国。

    有好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还要用于实践。不然学到有用的知识也是一纸空谈。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难不倒他。赵括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是了不起的军事家。 然而赵奢却说:“日后赵国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一定是赵括。” 过了几年,赵奢去世后,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启用赵括,召回廉颇。 赵括从未参与实际交战,满肚子的兵法 无法施展。最后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全军覆没,自此以后赵国就衰弱了。 赵括空有兵法理论,却不能按实际情况来使用,打败仗也就不奇怪了。

    有正确的理论知识,还要在实战中践行,才能在生活中发挥作用。

    知识的海洋汪洋浩荡,汲取适合自己的才有助于后期的应用。

    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但是他开始涉足的领域不是文学而是医学。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他觉得当时中国民众的是愚昧和麻木的,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而要唤醒民众的觉悟,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写作。所以毅然放弃修了好几年的医学,转而专攻文学。鲁迅的作品《呐喊》、《彷徨》、《狂人日子》等等这些文章嬉笑怒骂,针砭时弊,剖析国人的劣根性,唤醒国人自强自立的意识,激励了一大批青年和爱国志士,前赴后继。即使在现在,鲁迅的作品还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学习如果没有目标,迟早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学习到的知识不能为现实服务,还不如不学习。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和创造,学以致用讲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要善于思考,锻炼思维,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切合实际的方式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今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cj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