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
熙宁八年(1075年)十月,常山庙建成,这是为答谢山神降雨而修建的庙宇。苏轼前往祭祀,归来途中,他与同僚们一起在山里会猎。
浩浩荡荡的队伍在郊外骑马驰骋,旌旗迎风飘扬大。四十不惑的苏轼,在队伍的最前面策马飞奔、张弓射猎。
骑马休息时,豪气满怀的他,挥毫洋洋洒洒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并且“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给好友鲜于子骏的信中写道)

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与好友相聚在超然台饮酒赏月。如水的月光增添了思念的愁绪,也引发了广阔的思考。他举起酒杯,遥对明月,吟唱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后人南宋文学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兄弟相见
转眼间又三年,密州任期已满,苏轼满怀对这片土地的愧疚之情离开。“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熙宁十年(1077年)二月,苏辙从汴京赶来与哥哥相见,并陪同苏轼一起前往新任地徐州(今江苏徐州)。
阔别七年再相见,兄弟俩激动不已。他们想起当初在风雨之夜的约定,感慨身处仕途必是聚少离多。
弟弟子由旷达平和、稳重谨慎,苏轼称赞他“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相聚的欢乐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这一年的中秋时节,兄弟俩即将再次分别。
苏轼不由叹道:“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词·中秋月》)

惜别徐州
到任徐州后的几个月,黄河突然决堤,城外汪洋一片。
面对这样棘手的难题,苏轼果断召集数千军民,在东南方向筑起一道抗洪长堤,并加固加高城内各处的城墙。苏轼身先士卒,与大家一起奋战在抗洪前线。
经过七十多天,这场洪水终于慢慢消退,徐州城安然无恙。百姓们载歌载舞,欢庆着劫后余生。
苏轼思虑周全,又上书朝廷拨款建造了更加完备的防洪大堤,确保徐州城的长久安全。
与在杭州、密州一样,苏轼始终关切民众的利益。他的宽仁也换来了百姓的爱戴。
当苏轼接到诏令移任湖州知州,临行的那一天,城门内外挤满了徐州父老乡亲。人们眼含热泪,哭喊着想要挽留这位贤能的知州。
苏轼见此情形,也不禁潸然落泪,他又何尝愿意离开?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抵达湖州(今浙江湖州)。等待他的,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飞来横祸。
此时的朝廷局势已发生变化。先前的变法派王安石已经罢相,反变法派司马光闭门著书。
现任的两位丞相:吴充,在变法问题上保持中立态度;王珪,毫无政见却善于打压贤才。王珪使用政治手腕逼迫吴充罢相,并且联合李定等人打击先前的反变法人士。
既有才华又有政绩的苏轼就是他们的主要打击目标之一。
当苏轼到达湖州之后,按照惯例向朝廷呈上一份《湖州谢上表》,李定等人抓住时机、咬文嚼字,上书弹劾苏轼,指责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比如文中:
“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一句,被解读为正话反说,狂妄自大。
“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一句,被解读为摆资历、邀功绩……
同时把几卷在当时流传的苏轼诗集一并作为证据,说他有“讥切时事之言”,要求对苏轼治罪。
李定等人合谋连番上书,言辞激烈,宋神宗在“舆论鼎沸”之下,下旨让御史台彻查此案。

御史台位于京城内东澄街北,大门向北而开,四周遍布柏树,乌鸦栖居其上,故又称为“乌台”、“柏台”。宋朝的官员犯法,涉大案者下御史台。
八月中旬,苏轼被押解到汴京,投入御史台一间阴暗的牢房。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苏轼经历了一生中最痛苦的折磨。不分昼夜严酷的拷打、言语的辱骂。
在他隔壁牢房里的一位大臣苏颂,记录了当时的情景:“遥怜北户吴兴(湖州)守,诟辱通宵不忍闻。”(宋·周必大《记东坡乌台诗案》引)
审讯结束后,苏轼写了两万多字的供状,御史们整理后交给神宗皇帝,等待结案。
苏轼与儿子苏迈有约定,平日送饭只送蔬菜和肉,倘若得知凶讯就送鱼告知。有一天苏迈有急事委托亲戚送饭,忘了嘱咐他不要送鱼。哪知这位亲戚做了丰盛的饭菜,其中就有一条鱼。
苏轼看到送来的鱼,以为自己即将被处死,无限悲凉在心中涌起。他万般不舍妻儿与弟弟,也不甘心还未实现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他颤抖着写下两首绝命诗: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其情之真,其痛之切,让读过的人无一不为之动容。这两首诗也因此流传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