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人物故事系列:苏轼(三)

人物故事系列:苏轼(三)

作者: 卿心如水minnie | 来源:发表于2022-10-15 23:26 被阅读0次

千古绝唱

熙宁八年(1075年)十月,常山庙建成,这是为答谢山神降雨而修建的庙宇。苏轼前往祭祀,归来途中,他与同僚们一起在山里会猎。

浩浩荡荡的队伍在郊外骑马驰骋,旌旗迎风飘扬大。四十不惑的苏轼,在队伍的最前面策马飞奔、张弓射猎。

骑马休息时,豪气满怀的他,挥毫洋洋洒洒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并且“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给好友鲜于子骏的信中写道)

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与好友相聚在超然台饮酒赏月。如水的月光增添了思念的愁绪,也引发了广阔的思考。他举起酒杯,遥对明月,吟唱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后人南宋文学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兄弟相见

转眼间又三年,密州任期已满,苏轼满怀对这片土地的愧疚之情离开。“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熙宁十年(1077年)二月,苏辙从汴京赶来与哥哥相见,并陪同苏轼一起前往新任地徐州(今江苏徐州)。

阔别七年再相见,兄弟俩激动不已。他们想起当初在风雨之夜的约定,感慨身处仕途必是聚少离多。

弟弟子由旷达平和、稳重谨慎,苏轼称赞他“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相聚的欢乐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这一年的中秋时节,兄弟俩即将再次分别。

苏轼不由叹道:“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词·中秋月》)

惜别徐州

到任徐州后的几个月,黄河突然决堤,城外汪洋一片。

面对这样棘手的难题,苏轼果断召集数千军民,在东南方向筑起一道抗洪长堤,并加固加高城内各处的城墙。苏轼身先士卒,与大家一起奋战在抗洪前线。

经过七十多天,这场洪水终于慢慢消退,徐州城安然无恙。百姓们载歌载舞,欢庆着劫后余生。

苏轼思虑周全,又上书朝廷拨款建造了更加完备的防洪大堤,确保徐州城的长久安全。

与在杭州、密州一样,苏轼始终关切民众的利益。他的宽仁也换来了百姓的爱戴。

当苏轼接到诏令移任湖州知州,临行的那一天,城门内外挤满了徐州父老乡亲。人们眼含热泪,哭喊着想要挽留这位贤能的知州。

苏轼见此情形,也不禁潸然落泪,他又何尝愿意离开?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抵达湖州(今浙江湖州)。等待他的,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飞来横祸。

此时的朝廷局势已发生变化。先前的变法派王安石已经罢相,反变法派司马光闭门著书。

现任的两位丞相:吴充,在变法问题上保持中立态度;王珪,毫无政见却善于打压贤才。王珪使用政治手腕逼迫吴充罢相,并且联合李定等人打击先前的反变法人士。

既有才华又有政绩的苏轼就是他们的主要打击目标之一。

当苏轼到达湖州之后,按照惯例向朝廷呈上一份《湖州谢上表》,李定等人抓住时机、咬文嚼字,上书弹劾苏轼,指责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比如文中:

“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一句,被解读为正话反说,狂妄自大。

“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一句,被解读为摆资历、邀功绩……

同时把几卷在当时流传的苏轼诗集一并作为证据,说他有“讥切时事之言”,要求对苏轼治罪。

李定等人合谋连番上书,言辞激烈,宋神宗在“舆论鼎沸”之下,下旨让御史台彻查此案。

御史台位于京城内东澄街北,大门向北而开,四周遍布柏树,乌鸦栖居其上,故又称为“乌台”、“柏台”。宋朝的官员犯法,涉大案者下御史台。

八月中旬,苏轼被押解到汴京,投入御史台一间阴暗的牢房。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苏轼经历了一生中最痛苦的折磨。不分昼夜严酷的拷打、言语的辱骂。

在他隔壁牢房里的一位大臣苏颂,记录了当时的情景:“遥怜北户吴兴(湖州)守,诟辱通宵不忍闻。”(宋·周必大《记东坡乌台诗案》引)

审讯结束后,苏轼写了两万多字的供状,御史们整理后交给神宗皇帝,等待结案。

苏轼与儿子苏迈有约定,平日送饭只送蔬菜和肉,倘若得知凶讯就送鱼告知。有一天苏迈有急事委托亲戚送饭,忘了嘱咐他不要送鱼。哪知这位亲戚做了丰盛的饭菜,其中就有一条鱼。

苏轼看到送来的鱼,以为自己即将被处死,无限悲凉在心中涌起。他万般不舍妻儿与弟弟,也不甘心还未实现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他颤抖着写下两首绝命诗: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其情之真,其痛之切,让读过的人无一不为之动容。这两首诗也因此流传下来。

相关文章

  • 人物故事系列:苏轼(三)

    千古绝唱 熙宁八年(1075年)十月,常山庙建成,这是为答谢山神降雨而修建的庙宇。苏轼前往祭祀,归来途中,他与同僚...

  • 人物故事系列:苏轼(七)

    日啖荔枝三百颗 绍圣元年(1094年),似乎这年的秋天来得特别早,八月就已感觉秋风乍起,原野间泛着阵阵凉意。 在如...

  • 人物故事系列:苏轼(二)

    自请外任 三年守孝期满,苏轼再度回到京城。这时,已是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正值青春年华,锐意求治的他,任用雷厉风行的...

  • 人物故事系列:苏轼(一)

    崭露头角 嘉祐二年(1057年)正月,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正在举行礼部贡院的进士考试。 主考官,时任礼部侍郎的欧...

  • 人物故事系列:苏轼(五)

    不识庐山真面目 元丰七年(1084年)二月,苏轼已经在黄州生活了四年。 与此同时,宋神宗进行新法改革已经15年之久...

  • 人物故事系列:苏轼(六)

    重回杭州 苏轼兄弟的日渐荣盛,让朝廷的一些官员心生嫉妒。再加上苏轼为人爽直,遇到政见不合的情况往往直言不讳,不会假...

  • 人物故事系列:苏轼(四)

    重获生机 自苏轼入狱那天开始,许多人都在想方设法营救他。 苏辙刚得知哥哥被逮捕的消息,就连夜写了一份奏章呈给皇帝,...

  • 036 人物故事 | 不想平平无奇的年轻人,回老家了

    关于《人物》系列:这个世界很精彩。这个世界是由各种人物构成的世界。在这个《人物》系列中,我试图通过各种人物故事,揭...

  • 一门词客三父子

    2018.5.6 星期日 小雨转晴 今天给远方三班的孩子讲了苏洵三父子。 就喜欢的人物还要属苏轼了,苏轼的人...

  • 2018-11-10 生命故事(18)从拔河到起飞

    【编者按:从本篇开始,关于本人撰写的关于人物的故事,从“晓约”系列更名为“生命故事”系列,这个名字的改变,从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物故事系列:苏轼(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ck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