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澧之谣
《切莫辜负每一次遇见》王开东老师说,阅读也是一种遇见。
是的,与一篇文章的不期而遇,是一段美好的缘分。文字,犹如一根红线,将你与作者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文字,你可以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可以体味作者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将自己融入到文字中去,也可以将文字转移到自己的思想里来。遇见,让彼此的心灵摩擦出火花,照亮了你,也照亮了作者;遇见,让彼此的心灵紧紧依靠,温暖了你,也温暖了作者。
于中学生而言,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在于语文考试中文本阅读考题解答的需要,也不仅在于写作素材积累的需要,更重要的还在于认识自我、感知世界的需要。文本,是中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阅读,是中学生走进世界的捷径。
然而,我们看到的现实状况是,阅读试题如雪片似的纷纷扬扬,学生苦于应付答案,不得不按照老师所教授的答题模型去从文本中筛选信息,整合答案,如此阅读,怎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的阅读节等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为了显示阅读量的丰富,学生不得不囫囵吞枣,只追求阅读速度,忽视了阅读质量,如此阅读,简直是辜负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以上这些,其实都算不上是真正的阅读。阅读,需要平心静气,需要慢慢地咀嚼,需要走进文字中去,还要让自己的心跳与文字保持同一个频率。
我以为,阅读,是需要深度的,遇见,是需要珍惜的。
当我们偶遇一篇文章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的标题。这时,我们不妨让眼睛做一次短暂的停顿,看一看,想一想。标题往往蕴含着文章的文眼,或是文章主旨的体现,或是文章内容范围的框定,当你看到文章的标题时,你应该能够猜得到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会说些什么。这时你不妨想一想,同样的问题,我曾有过什么样的经历,我曾有过什么样的思考,甚至是我曾有过设么样的表达。这样的准备,正是为了在稍后的阅读中更好地与作者对话,也是为了在阅读之后更好地促进自己成长。
当我们第一遍阅读文本时,需要梳理出文本的脉络。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想流程的体现,是作者构思表达的思考,只有梳理出文章的脉络,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题。那么,怎样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圈画起来,将文章的每一段落的首尾也圈画起来,找出能体现作者思想流程的关键词。这些关联词可能是表时间的词,可能是表地点的词,也可能是表逻辑过程的关联词,还有可能是重复出现的名词、名词短语或短句。这些标志性的词句往往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能让你对文章产生一个初步的印象,作者是如何起笔的,如可展开的,如何起伏的,如何收缩的,他这样的思维流程,是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否清楚地表达了他所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如果是你,你会有更好的表达流程和逻辑吗?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收获到的是文章构思的方法和技巧。
把握了文章的主体结构,接下来我们深入地了解文章的血肉了。当我们第二遍阅读文本时,需要标注出文本中给予你启发的句子。这些句子可能是表观点的议论性句子,可能是文本中人物所说的语言,还可能是人物的内心独白,甚至是作者引用的经典名句或诗词。决定他是否能成为你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于它是否能触动你的内心。当我们在阅读文本时遇见了这样的句子,千万不要放弃,因为它们正是那些能与你擦出火花的火石。我们不仅要对它们做出标记,还要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下一些批注,这些批注或是自己对它们的理解,或是对他们的疑惑,或是自己记忆里与它们类似的其它句子。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在阅读中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过程,思想交流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收获到的是思想的成熟与境界的提升。
体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最后我们再来鉴赏作者的表达技巧,当我们第三遍阅读文本时,就需要品味文本中表达精彩的词句了。这些词句可能是描写过程中用得恰到好处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也可能是你不熟悉,却极为经典的成语、俗语,或者是修辞手法用得绝妙的句子,还可能是结构一致的整句。这些词句是文本最得体的外衣,它们往往能增加文章的颜值,愉悦读者的眼目。我们可以将它们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在抄写的同时,根据长短留下适当的空白,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模仿这些词句再造一些类似的词句。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的是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经过了三轮的深度阅读,我们基本上已经深入到了文章每一个局部,充分地发掘了文本的价值,有了丰富的收获,如果所你还有时间阅读第四遍的话,那么我建议你结合自己的经历,尝试着写一篇同题的文章。写一篇同题的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将阅读中自己所收获的心得连缀、整理、融合,是为了更好地检验自己在阅读之后形成的能力与收获,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与作者深度的对话与交流。
深度阅读,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它不是匆忙的浏览,而是平静的精读,它既是为了让自己在阅读中有更好的收获,更是为了给予作者更好的尊重。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珍贵的遇见。错过了,固然令人遗憾;然而辜负了,岂不更令人心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