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作者爬山的故事进行自我探索,回答了如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上山容易,下山难?
2,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你是如何做出抉择的呢?
3,通过”目的、方向、探索、自我扩展”这四个词,来重新审视自己,或许别有发现!
今天我去爬山了,已经好久好久没用运动了。
然而,这却不是去爬山的原因。
或许,想去随心所欲的自我放松一次,想去丛林中呼吸新鲜空气,贴近自然的感觉。
或许,是想在这种完全自我放松的状态之下,好好的与自己亲近,感受自己。
毕竟,好久没和自己说说话了,你呢?
1,顺利的上山之路
达到山脚之后,面对上山的道路众多条,虽不知道哪一条更好,既然终点是唯一的,又何必执着于选哪一条上山的路的。
何况,随心而行、随心而动,岂不妙哉!
妙!穿过丛林、走上了盘山公路,一路高歌呐喊,自由跳跃,多么无拘无束的表达。
所有的道路都通往一个目的地——山顶
一会儿,到达山顶,遇见美丽的杨奶果树
多美,多好!
这一路是美妙的,自娱自乐的!
2,下山之路还顺利吗?
一顿漫步之后,该下山了。
随行的伙伴说道:走,从这里下去,走台阶下去。
可以啊!
我是一个不喜欢走回头路的人,也是一个渐渐的放开自己去尝试各种可能性的人。
下山之后的所在地,发现不是我们上山的入口处
于是还得前往上山入口处将我们的电动车取回。
怎么走?
站在路的中间,是往上走还是往下呢。凭借大脑的记忆,往下走后能到达我们想去的地方。
于是,走了下去。
却发现,往下走确实能达到目的地,但是得从山里出来,绕着外围转过去。
很明显,这条路能去,但是很远。
那,返回去进山里,重新找路?
不了,就绕过去吧,毕竟这条路我们熟悉。重回山里,还不知道如何找到之前的入口处呢!我说道。
3,回到入口处,发现新的秘密
当我们经过漫长的徒步之后,再次到达入口处,却发现旁边有一条道!
下山后到的路口,会不会在这条道上?如果真在,那么当时选择往上走就会立马回到入口处了。
这个时候,骑着电动车,往这条道上开了过去,已经谈不上好奇了,只想去验证一下。
结果往往是那么的充满深意,一路过来,经过了下山后的那个路口。
这也意味着,由于自己的选择失误,让自己多走了至少4公里。
4,真的是选择失误吗?
选择失误?
这能成为理由吗?
或许,需要复盘一下下山之路的历程,与历程之中去探究每一个环节自身的行为及行为背后的思维方式乃至心理动机了。
因为,上山之路,目标很明确
物理地址——山顶,唯一。
目标与动机——放松、随性即可
那么,下山呢?
环节一:当选择通过台阶往下走的时候
有没有想过下去之后到了哪?
所到之处如何通往上山的入口处呢?
没有,或许当时根本已经忘记了,下山之后我们要回到入口处。
下山的道有很多条,所到达的目的地也是不同的,你想去哪里呢?
环节二:下山之后,选择上行还是下行的时候
面对熟悉的下行之路,与陌生的上行之路,选择了下行。
在陌生与熟悉面前,选择了熟悉。因为熟悉,所以安全;因为陌生,所以担心。
发现没有!
这两个环节的处理行为背后反映的思维状态是
目的性缺失、惯性思维引起的不假思索、安于舒适区的选择
在这场自我体现之中
不难发现,基于过往经验来对当下情况做出判断的思维模式,有利有弊。他能帮我们节省反应时间,但也能让我们重走冤枉路。
用认知地图的角度来形象的话,如果不做出新的探索,新的尝试,你的世界里难道会产出新的景色吗!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都在用自己的大脑世界来面对我们所处的环境。不断的扩充自己的大脑世界,方能在应对这个变化的时代时拥有更多的行为选择。
毕竟,灵活的人,才是有力量的人。
那,该怎么做呢?
尝试,持续的尝试,有目的性的探索,在行动之中扩充自己的认知地图!
破除害怕尝试、害怕去探索的最佳方法,不是心生害怕之时起怯弱之情,乃至裹足不前。
而是试着问自己:
如果我这样去做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最好的结果又是什么?
无论,探索与否,皆如此!
那什么又是有目的性的探索呢?
靠近你想去的方向,如此安好!
年轻,是最大的资本,拥有无限的可能;年轻,请不要对生活与人生停止探索与失去好奇。
就像今天这篇文章一样,亦是探索的结果!
对了,这篇文章是这样形成的
心生念起,自我探索!
念想,导图呈现之;文字,书写表达之;行为逻辑,结构调整之;
目的何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