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根本是在于中国人的教育。
是一种经历过岁月沉淀下来的经验,和对世间万物的正确为人的三观。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合理的生存之道。关于生命有中医,关于娱乐有戏剧,关于为人有圣贤。关于男女平等有礼仪的传承。
是中国人的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
如果说文化的传承植根于农村的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居生活环境中,那么如何让礼仪文化的传承适应我们当代的生活才更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为什么说文化根植于农村?什么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应该搞清楚教育的目的。教育青年人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让接受过教育的人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当代教育说不上有不对的地方,因为我们毕竟得益于群居生活状态下与人接触中培养了自己的人格。但这些不是我在学校中学到的。是我离开学校之后学到的。是自己独处时学到的。
一切还是要从我回农村的家里参加一场葬礼开始说起。起初我并不明白这些礼节的意义。但当我真的置身其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人生前都不曾有过的意义,在死后一切被这种隆重的礼节赋予了人一生的意义。
农村的葬礼,人们也并不明白这些存在的意义,但是人们遵循祖先的传承并且代代相传,让这种礼节延续至今。我也看到有些人因为见到了大千世界觉着这些礼节有些不落俗套。但是当一个人死后能够被人所回顾一生,往事过眼云烟,无功名利禄,只是回顾你这一生做了什么。这种仪式让我感到生而为人的值得。也指引我们活着的人更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活着的目的。这是我所学到的礼仪。
前段时间我的爷爷去世,根据农村本地的习俗,为家中的老人举办白事。其实接受过教育的我也知道人死之后就只剩下了一把骨灰,农村还是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举行了的办白事的礼俗。一场历时三天的葬礼。在老人眼里死是一件大事。
三天内发生的事情很多,我记得活着的人哭声在街上传开,哭的再响也没人说些什么,有的人伪装 有的人悲伤 有的人释放 ,哭声一开始是假的,后来变得越来越真。
举行葬礼的第一天,我感受到家里一种从未有过的热闹。男人们在外迎接宾客,女人们在屋内闲聊着家常,谈论着死者生前的模样。村里的近家相邻还有一些老人都来到我们家,我看到生前所有的隔阂,争吵,都在这场神秘的仪式中烟消云散。伴随着嫌弃和闲聊的哭声,开始这场文化教育的传承。
记得那天晚上,我从来没有见过那样的父亲和叔叔,是我的大爷在教我的父亲和叔叔作揖叩拜行礼。家中布置好纸糊的阁楼,前面一个大方桌上摆着遗者的照片,还有一颗不知道是什么树的树枝摆在桌子下方。爷爷的照片还在微笑,仿佛很欣慰的看着自己的孩子终于长大。大爷先自己示范之后,一步一作揖,一步一行礼,我的父亲和叔叔开始模仿。快八十岁的大爷在死者面前恭敬的叩拜和行礼。对于晚辈,大爷细致到每一个动作,都会严肃指正。我在一旁看着三代人的文化传承,哪更像是一场言传身教的教育。
中国人崇尚独立,但更崇尚一种有大小的辈分之分的群处的独居生活。也许这也离不开我们生而为人但有人性欲望的基础。有大小辈分之分会总有头上有人的感觉,会心生恭敬敬畏之心。心中有更大的人,长辈在晚辈心中有权威有威严,晚辈便会更加恭敬谦逊待人。为人处世也会更有礼节,有礼貌。我想这也是老人讲死者为大的文化礼节的意义。
举行葬礼的第二天晚,我跟着家族队伍的哭声,走到村里正中间的庙堂,被时代抛弃的庙堂显得有些破旧不堪,但抵挡不住人们对他的敬畏,因为那是生前的人和死后的人都会去的地方,没有牌匾只有一个香炉和洞口。纸糊的汽车被最年长的长辈一把火点燃,伴随着我妈熟练的祝福,众人围着这一个庙宇,不发出任何声音。路上的行人也都绕道而行仿佛在尊重逝者的离去和生者的伤悲。仪式举行完毕,年长的哪位长辈大喊,画了一个瓦刀和泥莫子,下辈子还找元申干去吧!(爷爷生前是泥瓦匠,盖了一辈子农村的房子)声音很大,这场仪式仿佛逝者再向人们说明自己生前的贡献和自己将要去的地方众人又伴随着哭声回家了。
关于披麻戴孝,女人们把买回来的米白色的麻黄布料,简单缝制,每个人的穿戴都不同。外人可以从送行的人的穿戴看出与死者的关系。坎肩对封每个人的穿搭各有各的叫法。而这些都是那些奶奶们来到家中,在懂的老奶奶那一辈人指导下完成的。女人们都在制备葬礼的服装和所需要的物品什么。男人们都在外边忙着迎接宾客。一些科学研究说黑色吸收所有光线,白色反射所有光线。而葬礼穿白色也是为了提醒活着的人继续生活,不要过多的沉浸在黑色的悲伤情绪中。关于古代的礼仪,那更像是一场男女分开的教育。
文化植根于农村,所以农村的土地培养了勤恳善良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