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让我感觉相见恨晚的书,是一本身为孩子会希望父母去读的书,也是一本为人父母都应该去认真读一读、学习如何更好的爱孩子的书。它告诉我们:
爱孩子,应“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爱孩子,也是爱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
要斩断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就要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心魔,感受自己,疗愈自己,学会正确的去爱自己,爱孩子。
1.孩子提要求和拒绝都很直接简单,不会讲一堆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要求多么合理,拒绝时也不会找很多理由。
自我价值感低的父母,在拒绝时总要附加一堆道理,以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不合道理。
讲道理的本质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虽然避免了内疚,爱的流动却被阻断。
孩子体验到“被拒绝等于我是错的”,真正让他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没有达成,而是被评判为“错误的”,“不讲道理的我不值得被爱”。
如果父母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对孩子的情感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虽然拒绝了事情本身,但并没有拒绝母子之间爱的流动,这样孩子即使不能立刻达成心愿,但能感觉到“妈妈依然爱我”,同时学习到平衡协商的艺术。
2.冲突是生命历程中必然的体验之一,是孩子生命张力的体现。
如果父母制止和评判,会让无常的能量表达固结成恒常的心理创伤,让冲突变成阻碍成长的坏事。
未释放的创伤能量长期积累固化,就容易形成心理疾病。
3.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陪伴对方。
为什么想要改变对方?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看见我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正确”的对方。
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是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这个改变本身就会让对方感到抗拒。
4.情绪本身并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
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
比如有的父母把各种冲突都说成是孩子的错,告诉孩子“你不应该提这种要求,不应该有这种感受”,禁止孩子表达情绪,造成孩子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这才是形成心理创伤的基础。
5.在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能否保持界限,直接决定孩子未来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能否丰盛。
家长每一次“为孩子好”的控制,都是在削减孩子的自由创造力,消耗孩子的生命活力。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6.人只有当真实感受被确认时,才会产生幸福的存在感。
父母一旦中了“正确观念”的毒,就会漠视甚至完全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家庭便成为地狱。
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
如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都活了,孩子活什么?
少一分控制,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
7.真正的反控制,是既不屈服也不对抗的态度,是温和而坚定的做自己。
反控制不仅能保护孩子,对父母也同样有着神奇的疗愈效果。
对于反控制,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两句话:这是我的事,那是您的事。
8.我一直提醒自己为死亡做好准备。
当死亡来临时,灵魂的天平会称量这辈子我的存在给别人带来了多少温暖、多少句鼓励、多少次支持、多少对美和爱的信仰,同时也对别人进行过多少次偏执的评判、苛责,对美和爱的绝望。
那时候,我会看到,我所爱过的一切人都是自己,所伤害过的一切人都是自己。
9.学心理学的人通常会发现自己有很多心理问题,这时常见的第一反应是问“怎么办”。
这么问,其实是一种防御,我们已经从当下的状态中逃跑了。
和“有问题”的感觉待在一起,去体验它,这就是觉察。
觉察是起点,也是终点。
全然的觉察后,你会发现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一切如实如是,做任何选择都很好,这就是自由。
10.给孩子丰盛的人生,下面几条就够了:
听见孩子的欲求;
及时回应;
诚实回应;
无条件给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