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冰千里
01
我大概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不间断写日记,从大演草到会议记录到笔记本到电脑到QQ空间到朋友圈到订阅号到,再到各类平台。
从有互联网我会用加密文件和私密空间写,之所以如此坚持写日记,曾经我会给自己很多理由,现在总结了一句话就是:我愿意思考。
每个人都思考,你可能只在脑海中思考,在谈话中思考,在看书时思考,在回忆中思考,在梦中思考,而我习惯用笔和键盘思考。
这没什么区别,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对我来说,不写下来好像感觉没思考过一样。
每次我打开日记会有两种感受:
一种是让我不至于失忆。
很多往事,很多走散的人好像又回来了,他们并没走远,他们好像坐在我对面,边喝茶边聊天,也会浮现出很多日记没记下来的事,我知道那是联想的结果。
第二种是感觉像是在读别人的故事。
即使里面写出了很多感受性的句子,但怎么也想不起那时那刻是一种什么体验,有时也会觉得可笑和幼稚,怎么会那么想呢,怎么会有那样的感受呢。
这是一种对于思考的再思考,不可避免的添加了如今你的认知和思维模式。
我想,日记的作用或许就这样了,像是回忆录,只剩下事件、人物以及不成熟的想法。
02
这是和心灵写作最大的不同,日记本身就是“思考”,而心灵写作是强调“不思考”。
换句话说,你用的工具不同,一个用大脑,一个用心。
而这样的区别显而易见,在现实生活中你一直在用:
比如讲道理,你一定给孩子讲过,别说没有,就像你父母一定给你讲过。
在你认为孩子做错事时候,当然你总会认为孩子做的不对或不够好,孩子吃“垃圾”食品,你会严厉制止,并用讲道理方式解释自己制止的原因,什么病毒啊生病啊不卫生啊等,孩子玩游戏时间太久,你会没收手机掐断网线,然后开始讲道理。
伴侣回家晚、不管孩子、不洗澡、乱扔东西、不去你妈家,等等,我不愿举更多例子了,我想说的是讲道理这个事儿。
你在用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加工整合,然后变成自己的观点,用语言表达出来,当然,语言有时候是唠叨、有时是漫骂、有时是指责,不管什么吧,你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结果,对方往往不会接受你的观点,甚至反抗、争执、躲开、假装爱听,不久就会继续进行,并不受影响。
很多讲座和书籍也在干同样事情,无论观点多么鲜明,语言多么清晰,思维多么缜密,技巧多么实用,最终你发现并不能用于现实,更别说改变了。
好一点的往往可以给你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让你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但效果往往并不持久。
这就是你很容易被一部电影、一句歌词、一个句子打动,而没过多久,你该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你并没有脱离以往的轨迹。
甚至在心理咨询中也会犯这样的错误,给来访许多建议,或给来访太多解释,咨询变成了讲课,变成了一种讨论和讲道理,即使是围绕着来访的困惑,也是在认知层面上进行加工。
这也是很多新手咨询师常犯的错误,我也曾犯过,道理本没错,也能激发来访去思考,会让来访进行因果联系,诸如:“因为我被抛弃过,所以我害怕关系的走近”等认识。
但这种思考不会导致改变,至少不会导致人格层面的改变,就像你知道吸烟有害依然戒不掉一样。
引发改变的是领悟,这是心的范畴,不是大脑的范畴,领悟需要体验,需要置身其中,需要真实关系,需要情绪交融。
咨询双方需要真的发生某种特殊关系,具体请点击:心理咨询中的情感问题,在关系里的情绪碰撞,或悲伤或愤怒针对对方,而对方也有真实回应,这种回应既要追随内心,又要看到内心的特殊性,如此,咨询才有效果。
03
我并没忘记本篇的主题,我只是向你说明事物之间的必然性,一通百通,在某个地方都是一样的,这个地方就是追随内心的真实,而不是大脑的思考。
日记是思考,讲道理是思考,解释是思考、心灵写作是体验、心理咨询是体验。
这就是为什么心灵写作让你不控制、不停笔、不评判的原因,目的都是为了让你来不及思考,让你随着你的字走到心灵深处。
我在练习时候往往用白纸,没有限制的横格,然后定好时间,比如写十分钟,写半小时,或定好页数,一页、十页,写满为止,刚开始建议写五分钟或一页。
你只管写下去就好了,我不止一次的提过你不用去管标点符号、逻辑性、结构性、观赏性,也不要去管不会写的字,写的很丑,字体大小等等,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不停地写。
即使有个炸弹在你身边爆炸也不要管,你只需要写下去,思想停顿了手也不要停,意思就是你可以重复写: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或者“你你你你你”。或者“可笑可笑可笑可笑”,或者“点点点点”,或者“.………….;;;;;;;----\\\”,都行,都行。
直到你能写下另外的字,事实上写不下去的时候并不多,取消了所有控制,你的字像一辆刹车失灵的越野车,在无边的草原上奔驰、撒野,横冲直撞,油门踩到底都没问题。
04
你会在里面找到想要的所有答案,所有的字都在带你去往同一个地点,请相信我,那里一定有你最恐惧的念头和最羞耻的感受,也会有你最深的情愫和最真的爱。
当你写了一张又一张,写了一本又一本,你会发现,你的字变了,即使在没有控制的情况下,也变得包容了、慈悲了,我想你知道,是你的心变了。
你也一定找到了方法,你不再苛责孩子了,你不再给伴侣讲道理了,你会在她犯错时候抱住她,你会靠在爱人怀中,温柔的缠绵,而他们会因此更加的爱你。
你一定不虚此行,我也愿与你同行。
我是冰千里,这是《让写作通往疗愈》系列第18篇
网友评论
但很多时候,思维可能跟随心灵进而产生行为,我会称作“置跃”。完全心灵化的行为可能夹杂思维,这并不显得牵强,心灵随意,而思维带来理性感,二者如同人体形影。我们通常把早期物理学的主体研究对象归落为自然(内在)现象,而人体从属医学、生物生命科学范畴,但是在置跃状态下,心灵和思维放飞之后回看,这些现象同属物理自然现象。我们的脚步不可能抵达任意地方,眼睛具备局限范围,但心灵和思维同样可能实现一些猜测,由此我们会产生相对明晰的轮廓感,有利于我们的认知!纯粹而强烈的认知领域会区分明显的趋同和差异现象,而心灵带来的感知无论结果如何都会产生相对的“趋同”现象,或者称作“融入”式体验,可以进一步引导思维跟进。
另一方面来说,心灵可作生命力体现方式。认知领域产生进阶形态,不同个体都会体现隐约的“生命”感,此刻恰好借用心灵产生共振,这不能不说属于认知体现。便如把人体视作探测器,而心灵更像带来感知的触须,心灵作用同样丰富无比!而思维会作细化处理,尝试与现实联系起来建立相应的逻辑链路,形成节点。节点之后,同样离不开心灵导向,否则思维无法前行继续。这可以称作心灵、思维与现实的连体过程,也可看作一次完整的认知过程。需要说明,此刻即便思维具备抽象以至想象,仍然无从比拟心灵感知。
还有,虽然心灵看上去漫无目的,但其实不然。倘若只是感觉了情感、灵犀等等由心灵描述出来的内容,充其量证明了一种存在。认知形态下,我们运用心灵完全可以放飞自己,抵达愿意去的地方,这并不是思维作用,或者思维想象力作用,心灵为我们建立了基础通道。看到小草我们完全视作不同,这是眼睛等感官带来的镜面认知,但是在心灵作用下我们会发现其间存在了生命力通道现象。
当然我也会写文字出来,但在很多时候称作“描述”好些。的确,我只是把心灵和思维所感知的一些内容描述下来,我一直凭借和依赖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