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父母上岗。
无需任何考核和选拔,更无需孩子本人同意,父母们就这样无条件的领到了“父母证”。
作为中华儿女,“百善孝为先”已被我们传承了两千多年。
父母的权利,至高无上
父母的错误,无人提及
我们从来不知道,自己那些焦虑、没有安全感、不被认同的灰暗人生感受,其实都源自父母,直到《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横空出世。
你的性格如何与原生家庭挂钩?
你的生活如何被你父母影响?
你是否有望重拾自信和自由?
不妨来这本书里找找答案。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在全美销量超200万册,一度占据《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长达44周,堪称人手一本的心灵治愈手册。
本书有两位作者。
苏珊-福沃德是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一位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曾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谈话节目长达6年,她的作品多次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
克雷格-巴克,本人是一位影视编剧兼制片人,善于研究人类行为问题,多次撰文美国知名报刊杂志。
全书内容可分成两部分。
前半部分析“有毒父母”如何给子女带来伤害并持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生活的
后半部对症下药“解毒”,帮助那些在父母关系中受到伤害的人重获勇气和力量。

01 案例真实-生动易读极度舒适
心理学理论本晦涩难懂,但作者苏珊博士在书中应用了大量案例,有了真人素材的加持,理论变得简单清晰起来,整本书也格外生动易读。
苏珊给人的感觉,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春风化雨般的导师,你能感受到她给予每一位来访者好友般的支持,以及胜过亲人的理解。
她帮助来访者重返童年,审视儿时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找到性格不足的事件源头,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提供细致入微的引导,使得来访者逐步认清那些让自己困惑并严重影响生活的行为究竟是因为什么,也为接下来的治疗做好万全准备。
连心理学家武志红都是苏珊的粉丝,摘一段他为本书写的序言:
“这本书让我读的很过瘾,尤其是长期困扰自己的一些东西一瞬间就明白了,这种理解来的相当简单容易。那时我就想,为什么不这样写书呢?为什么非得将书写得晦涩难懂呢?”

02 分类清晰-帮助辨别父母种类
“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 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这些父母加之于孩子的情感伤害,就像化学毒素一样蔓延至孩子的整个身心,这种父母的共性就是——有毒。”
以上就是苏珊提出的著名“有毒家庭”理论,为了让读者更清晰理解,她把父母按照“毒性”不同划分成了几种类型:
不称职型、操控型、酗酒型、身体虐待型、言语虐待型、性虐待型。
不管你遇到的是哪种“毒父母”,中毒的成年子女所表现的症状都惊人相似,几乎所有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而且一无是处。中毒的子女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因为父母的虐待而“自责”

我们来看一个关于不称职父母的案例
【来访者】
34岁的体育用品店老板莱斯。
【问题】
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除了工作什么都不会做,认为情感表达是非常棘手的难题,不但婚姻因此玩儿完,之后交往过的历任女友也总是抱怨他是个糟糕的男朋友。
【追溯童年】
家中三兄弟,他是大哥。八岁时母亲患上了神经衰弱,父亲经常出差,偶尔回来也与母亲分房而睡,不但照顾弟弟的责任全由莱斯一人承担,甚至还成了母亲的家长。自己也是个孩子的莱斯,被本来应由父母承担的重任缠身,不得不变身“小大人”。
【找到原因】
八岁的莱斯深陷与父母角色颠倒的混乱,处理不了家庭琐事的他只会单纯的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并因此愧疚。自己的品行好坏,基本由对家人付出多少来衡量。
他内心一直在幻想,只要自己投入了足够的时间,就一定能证明自己是个能干且有价值的人,内心深处,其实是他仍在努力想要母亲开心些。
工作可以让他不必直面内心的孤独感以及被剥夺的童年和成人生活
工作强化了他长久以来抱定的信念,那就是不论多努力都不为过。
所以他“沉迷工作”
儿童莱斯没有时间玩耍,也没有合适的角色榜样供他学习,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回应,便干脆否认有需求这回事,以此来对抗孤独感和情感缺失。他在成长过程没有汲取到任何的情感滋养,没有学习如何去爱别人以及如何接受别人的爱,于是,索性关上了自己的情感之门。
所以他“不会表达情感”。
触目惊心的案例,书中还有很多。每每分析完一例,对自己的理解也能加深一分。

03 方法实用-帮受伤者重获勇气和力量
我们能为自己做点什么来减少父母对自己的影响?
作者给出了4个方法
1、释放内心悲痛和愤怒,将责任归于应该负责的人-你的父母。
2、知道错误的观念、消极的感受和自我破坏之间的联系。
这里作者提供了很多调查问卷来帮忙捋清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3、进行“自我界定”
如果抛开父母的灌输和影响,你仍可以自由的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那么你就进行了“自我界定”
然而大多数人都坚信自己有义务将自己的需求置于父母的需求之下。大多数人都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因为他们混淆了自我界定和自私之间的差别,自私这个字眼,开启了我们所有的愧疚感。
所以,要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区分开。区分的过程中,父母的权利会受到质疑,自己的情绪也会激烈起伏,必然会有冲突。
作者提供一个很好用的方法,叫”非辩护性回应”。
当你的父母正在批评贬损或者试图控制你时,你生气、道歉、解释或是试图说服他们改变主意,都属于辩护性回应,此时就等于把大部分主动权交到了他们手上。如果你请求对方原谅或理解你,就等于给了他拒绝满足你要求的权利。
但是,如果采用非辩护性回应就不会如此了,你只需陈述事实,不要提出任何要求,也就不会遭到拒绝。
这个方法不只是与父母对峙时好使,与他人意见相左时,也可以一用。回应的时候只需记住以下关键词:
*噢,我明白了。
*这样啊。
*你当然有权坚持你的意见。
*很遗憾,你不赞同这一点。
*让我想想。
*很抱歉让你伤心(生气、失望)了。
4、认清主要的责任方,不再用愤怒等情绪做自我惩罚
“来自有毒家庭的孩子在成年后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愤怒,因为在成长的环境里,发泄愤怒是只有父母才能享有的特权,而他们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因此心中积累的愤怒要比一般人多。"
当压抑的愤怒爆发,人常常会失去控制,而不加控制的愤怒,通常带有毁灭性。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5个应对愤怒的技巧:
①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
愤怒和喜悦、恐惧一样,无关对错,只是一种感受。
②表达愤怒-你必须要发泄出怒火,否则你将无法应对愤怒
用力捶打枕头;对着惹你生气的人的照片大吼大叫;独自在车里或家里时,假装和生气的对象对话。你不必为发泄愤怒去暴力伤害或者言语侮辱任何人-和你信任的人聊聊你有多生气。
③增加运动量。变愤怒为运动,帮助释放紧张情绪
可以选择打网球、跑步、骑车
或者清理堆满杂物的储物间、参加舞蹈课等。
直面愤怒能增加你的能量。
④不要让愤怒加深你心中消极的自我形象
你并没有因愤怒而变得卑劣。由于自己的怒火而对父母有愧疚感很正常,
请大声说,我很生气,我有权利生气.
⑤把愤怒转化成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
你的愤怒可以帮助你认清自己在亲子关系中愿意接受什么、不愿意接受什么,帮助你定义自己的边界和极限,把“我很气愤,因为我爸从来不让我过自己的生活”变成“我不会允许我爸控制我、贬低我”
5、和父母对峙
前面4点都是为了这最后一步做准备的
如果面对父母的暴怒,谴责,威胁和狡辩时你能坚守立场,胜利的辉煌就属于你了。
牢记与父母对峙的目的,直面他们,彻底克服面对他们时的恐惧,告诉他们实情,为你们此后的关系定位。
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04 尾声
不必为原生家庭中曾经伤害到你的事情负责任,这份责任是你父母应付的。但要对自己负责,去成长,去改变,去自我疗愈。
比如,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中的方法。
请大声说“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我需要……”,然后在省略号处试试加上以下内容:
1成为一个独立于父母的个体。
2勇敢承认自己童年的经历和成年后生活的关系。
3勇敢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4面对并消除父母对自己生活的控制。
5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治愈内心的童年创伤。
……
更多的解决方法,都在书里。
要记住,恢复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不会一直顺利,方法正确+刻意练习,才能远离“有毒父母”,或者,找到与之共存的“合适方式”。
读完这本书,“或许第一次,你将拥有享受自己人生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