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重启了三次。
第一次读了十来页放弃了。
第二次多读了会,可是很难受,一直想着怎么会有这种统计时间到可怕的人,匆匆翻到一半。我觉得不能这么读书,我去B站花了一个小时去了解柳比歇夫这个人和他的时间统计法,有了大概的认知后,一天后,也就是今天, 重新阅读。
今天认真的从头开始读,花了大概三四个小时。
毛时间是三四个小时,其实纯时间估计也就两个多小时。
“毛时间”和“纯时间”的概念也是从书中学来的。
第一个小时边看边刷刷手机聊天,后来看到觉得不能这样了,正好读到柳比歇夫说的,将工作与休息相结合,就打开forest,每读25分钟,休息5-15分钟不等。种了三棵树,读完了。
读这种书有很奇怪的化学反应,一会有很强烈的不适感,一会又有思想的爆炸。最后读完,意犹未尽。
我该怎么说呢,心中千头万绪,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先介绍柳比歇夫这个人?还是先说他的成就?还是先说我的感慨?还是要先说我从书中的收获?
不,这篇文章只是我自己对这本书的一个小结,从何说起都不重要,我只要说我想写的,想在刚读完书后,感情最强烈的时候,记下我希望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决定:
如果在我临终那天,去回首我这一生,我能说出我做出了些什么么?培养了一个还不错的孩子?不,那是我和我的爱人共同培养的。除此之外呢,我为了自己的梦想有过努力么?
我总是想做的很多,我学过英语,放弃了;我学过绘画,放弃了;我学过黏土,土干了;我学过用PAD弹古筝,录了三首;我想读很多书,书柜存灰了。我想过有意思的人生,我想做的那么多,最后什么都没做成,时间就像指间沙一样,全都流走了。
我曾经以为是自己的时间不够,我曾经以为是自己的工作太忙,我曾经以为是坚持中总会被其他的事情打断。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是我不珍惜时间,所以时间也没有珍惜我的梦想。
柳比歇夫的经验在于充分使用一生中的每一个小时,一小时中的每一分钟,时时考虑时效。一生的时间是极长的时间,在一生中可以把工作干个够,可以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学会好几种语言,可以出门旅行,可以饱听音乐,可以教育子女,可以在乡下居住,也可以在城里居住,可以栽培花园,可以培养青年一代……
时间公平的对待这某一个人,但是它对尊重自己的人似乎有着格外的青睐。
就如我曾经以为的那样,书中也有提过那些所长、作家,他们认为是客观情况的制约(也就是职务)而导致不能从事心爱的工作,他们等着摆脱这一天,却发现再也不能工作了……然后不肯承认这点,又去找客观理由也就是新的职务,拖延时日,最后有的死了,有的活着,也只是活着。
这些借口是怎样在削弱和腐蚀我们的灵魂。
想去做什么,就去做啊!
想学英语,就学到底啊,就一门外语而已啊。要知道柳比歇夫可是掌握法语、德语和英语三门语言。
他是怎么学的?
他的女儿拉弗杰莉谈到父亲学英语的时候说:“父亲英语学的比较晚,他是用 自己的方法学的。他充分利用所有的‘时间下脚料’——乘电车的时候,排队的时候,参加无聊的会议的时候,如此等等——阅读外文书籍。当然啦,开始的时候并不能完全看懂,这时候应该查字典,熟悉基本的语法,这一切都是‘在过程中’做的。必须利用一切时间阅读,阅读,在阅读!“
柳比歇夫本人也曾深有体会地说:“不断积累词汇,一切困难就会消失。至于口语,先要能把阅读过的内容用文字复述出来,在写的过程中建立起组织短句的习惯,这一步做到了,一般来说,说就很简单了,往后会越来越简单。”
他利用“时间下脚料”又掌握了英语。但时间的宝贵“下脚料”却悄悄从我们的眼皮底下溜走了。
看到柳比歇夫,看到《奇特的一生》,才知道,原来一生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短暂,原来一生可以做那么多事,原来尊重时间的人也会被时间所尊重……
最后的最后,想做出一些思考后的改变:
1、像柳比歇夫一样,记录时间,也许没办法立刻那么苛刻的按照一类工作、二类工作等细化时间,但是我以个人成长(阅读、学习)、陪伴育儿、休闲娱乐三个板块先每天记录,形成习惯后再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因为目前没上班,所以工作板块等以后再添加);
2、注重使用时间的效率,学习的时候沉浸学、休息的时候尽情放松、陪娃的时候心无旁骛的陪伴,但是利用边角料的时间,可以进行阅读和学外语;
3、一定要思索,每天的时候汇总成月,月汇总成年,从中寻找可以改进和突破的地方;
4、加入番茄时钟25:5(或者其他比例)来进行脑力和体力/休息的切换,希望可以不断提高专注力,让纯时间越来越长。
人生也过半,也许不是最好的年纪看到这本书,但是也是很好的年纪,我希望在接下来一半的岁月,可以像柳比歇夫一样,不愧对时间,不愧对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