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1、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青年:……如果突然考虑宇宙、非生物、过去或未来之类的事情,根本就摸不着头脑。
不应该这样,而应首先好好理解“我”,接下来考虑一对一的关系,也就是“我和你”的人际关系,然后再慢慢扩展到大的共同体。
哲人:的确如此,这是非常好的顺序。
青年:因此,我第一个要问的就是“对自己的执著”这个问题。先生您说要停止对“我”的执著,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关心他人很重要,这一点是事实,我也同意。但是,我们无论怎样都会在意自己、只看到自己。
哲人:那你想过为什么会在意自己吗?
青年:……正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才会自我意识过剩。
哲人:你是在什么样的时候感觉自己自我意识过剩的呢?
青年:例如在开会的时候根本不敢举手发言,总是会因为担心“如果提这样的问题也许会被人笑话”或者“如果发表离题的意见也许会被人瞧不起”之类的问题而犹豫不决。……自我意识总是牵绊着自己、严重束缚着自己的言行。我的自我意识根本不允许自己无拘无束地行动。
先生的答案根本不需要问,肯定又是一贯的那句“要拿出勇气”。但是,那种话对我没有任何作用,因为我这是勇气之前的问题。
哲人:明白了。上一次我说了共同体感觉的整体形象,今天就进一步阐释一下。
青年:所以,您要说什么呢?
哲人:也许会涉及“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
青年:哦!您的意思是共同体感觉中有幸福?
哲人:不必急于得出答案。我们需要的是对话。
2、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哲人: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你刚才说到的“受自我意识羁绊,不能无拘无束行动”的问题,这可能是很多人都有的烦恼。那么,我们再回到原点去看看你的“目的”是什么。……
青年:为了不被嘲笑、不被小瞧,就是这种想法。
哲人:也就是说,你对本真的自己没有信心吧?所以才尽量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展露本真的自己。……
青年:……一个人的时候我也能够无拘无束。
哲人:如果是一个人的时候,谁都能够像国王一样无拘无束。总而言之,这也是应该从人际关系角度出发考虑的问题。因为并不是“本真的自己”不存在,只是无法在人前展露出来。
青年:那么,怎么办好呢?
哲人:还是共同体感觉。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坐骑:“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
哲人:首先从“自我接纳”开始说明。第一夜的时候,我曾经介绍了阿德勒“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句话,你还记得吧?
……
哲人: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青年:这里指更加积极、获得更强的自我肯定感、凡是都朝前看吗?
哲人:没必要特别积极地肯定自己,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
青年: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
哲人:是的,这俩这有明显差异。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对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青年:您是说即使得了60分也不必悲观?
哲人:当然,毫无缺点的人根本没有,这在说明优越性追求的时候已经说过了吧?人都处于“想要进步的状态”。
反过来说就是,根本没有满分的人。这一点必须积极地承认。
青年:嗯,这话听起来似乎很积极,但同时又有消极的因素。
哲人:所以我要是用“肯定性的达观”这个词。
青年:肯定性的达观?
哲人: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
哲人:……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青年:……“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来自一部小说。
哲人:……“尼布尔的祈祷文”……
……
哲人:……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
3、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青年:……讨论了这么长时间就得出“达观”这个结论,这也太令人失望了
哲人:是吗?达观一词本来就含有“看明白”的意思。看清事物的真理,这就是“达观”。这并不是什么悲观主义。
青年:看清真理……
哲人:……还要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这就是绝对不可以缺少的第二个关键词——“他者信赖”。
青年:他者信赖也就是相信他人吗?
哲人:这里需要把“相信”这个词分成信用和信赖来区别考虑。首先,信用有附加条件……
……
哲人:与此相对,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应该是“信用”,而应该是“信赖”。
青年:这里的信赖是指什么呢?
哲人: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
青年:无条件地相信?又是先生您津津乐道的邻人爱吗?
……
哲人:也许会被欺骗、被利用。……
……
青年:什么呀?您是说最终还是要诉诸感情吗?像圣人一样地用信赖去打动对方的良心吗?阿德勒一边不谈道德,但最终不还是要回到道德的话题上吗?!
哲人:不是这样!信赖的反面是什么?
……
哲人:是怀疑。假设你把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怀疑”之上。……
那么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关系呢?对方也能够瞬时感觉到你怀疑的目光,会凭直觉认为“这个人不信赖我”。你认为这样还能建立起什么积极的关系吗?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地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
……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很简单。你现在认为“无条件地信赖别人只会遭到背叛”。但是,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果对方讲信用我也给予信用”,这只不过是一种基于抵押或条件的信用关系。
青年:您是说这也是课题分离?
哲人:是的。就像我反复提到的一样,如果能够进行课题分离,那么人生就会简单得令你吃惊。……
青年:那么,难道我们就应该信赖所有人,即使遭到欺骗依然继续相信,一直做个傻瓜式的老好人吗?……
哲人:这一点我要明确否定。阿德勒心理学并没有基于道德价值观去主张“要无条件地信赖他人”。无条件地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线关系的一种“手
段”。
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的课题。
青年:……如果遭到如此信赖的朋友的背叛,那一定会导致“他者即敌人”的生活方式。不是这样吗?
哲人:你好像还没能理解信赖的目的。例如,假设你在恋爱关系中怀疑“她可能不专一”。并且还积极寻找对方不专一的证据。你认为结果会怎么样呢?
……
哲人:不,任何情况都会发现像山一样的不专一证据。
青年:啊?为什么?
哲人:对方无意的言行、与别人通电话时的语气、联系不上的时间……如果用怀疑的眼光去看,所有的事情看上去都会成为“不专一的证据”,哪怕事实并非如此。
青年:嗯……
哲人:你现在一味地担心“被背叛”,也只关注因此受到的伤痛。但是,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
青年:……克服对背叛的恐惧感的勇气从哪里来呢?
哲人:自我接纳。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继而也就不难迈出迈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
青年:您是说是否背叛是他人的课题,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事情?要做到肯定性的达观?先生的主张总是忽视感情!遭到背叛时的怒气和悲伤又该怎么办呢?
哲人: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因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诸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我们的目标是把别人当做朋友。……
4、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青年:……假设我能够做到“自我接纳”,并且也能够做到“他者信赖”。那我会因此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哲人:……既能接纳自己又能信赖他人,这种情况下,对你来说的他人会是怎样的存在呢?
青年:……是伙伴吗?
哲人:正是如此。对他人寄予信赖也就是把他人看成伙伴。正因为是伙伴,所以才能够信赖。如果不是伙伴,也就做不到信赖。
并且,如果把他人看作伙伴,那你也就能够在所属的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而也就能够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
青年:……人的确都在寻找一种“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因此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这一点我没有异议。
但是,仅凭把他人看作伙伴并给予信赖就可以获得归属感吗?
哲人:……这里还需要第三个关键词——“他者贡献”。
……
哲人: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
青年:贡献也就是发扬自我牺牲精神为周围人效劳吧?
哲人:……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青年:贡献他人是为了自己?
哲人:是的,不需要自我牺牲。
青年:……比起满口道德谎言的善人,我宁愿相信那些忠实于自己欲望的恶徒!
哲人:言之过早了。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共同体感觉。
青年:那么,关于先生主张的他者贡献,请您举个具体的例子吧。
哲人: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贡献就是工作——到社会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务。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5、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青年:我承认工作有他者贡献的一面。但是,表面上是贡献他人,但最终是为了自己。这种逻辑无论怎么想都是伪善。先生,您如何解释这一点呢?
哲人:……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只要有了这种奉献精神,眼前的现实就会带有截然不同的色彩。……
……
哲人:那么,这里为什么会有奉献精神呢?这是因为能够把家人视为“伙伴”。若非如此,肯定会产生“为什么只有我干?”或者“为什么大家都不帮我?”之类的想法。
在视他人为“敌人”的状态下所作出的贡献也许是伪善的。但是,如果他人是“伙伴”,所有的贡献也就不会是伪善了。你纠结于伪善这个词,那是因为还没能理解共同体感觉。
……
哲人:你还年轻,学得越早越有可能早日改变。在能够早日改变这个意义上,你比世上的长者们都要超前一步。为了改变自己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你比我更超前。可以迷路也可以走偏,只要不再从属于纵向关系,不畏惧惹人讨厌地自由前行就可以。如果所有人都能够认为“年轻人更超前”的话,世界就会发生重大改变。
6、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种生活方式(将一部分人的坏扩展到一般化的大家。)是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只凭事物的一部分就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
青年:人生和谐?
哲人:……是关注讨厌你的那个人呢?还是聚焦于非常喜欢你的那2个人?抑或是关注其他作为大多数的7个人?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就会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世界”。
……
哲人:口吃为什么会很痛苦呢?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苦恼于口吃的人只关心“自己的说话方式”,从而感到自卑和痛苦。因此,自我意识就会变得过剩,说话也会更加不流畅。
青年:只关心自己的生活方式?
哲人:是的。笑话别人口吃的人只是极少数。用刚才的话说,充其量就是“10人中的1人”。并且,采取这种嘲笑态度的愚蠢的人,我们可以主动与其切断关系。……
哲人:……人际关系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
哲人:口吃者是只看事物的一部分便来判断其整体。与此相对,工作狂则是只关注人生特定的侧面。
也许他们会辩解说:“因为工作忙,所以无暇顾及家庭。”但是,这其实是人生的谎言。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本来家务、育儿、交友或兴趣应该全都给予关心,阿德勒不认可任何一方面突出的生活方式。
……
哲人:……“工作”并不仅仅是指在公司上班。家庭里的工作、育儿、对地域社会的贡献、兴趣等,这一切都是“工作”,公司等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虑公司的工作,那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
哲人:也许这样的父亲只能靠“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工作了这些时间、挣了足以养活家人的钱、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自己就是家里最有价值的人。……
……
哲人:是按照“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还是按照“存在标准”来接受自己,这正是一个有关“获得幸福的勇气”的问题。
7、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青年:……获得幸福的勇气。那么,我要问一下这种“勇气”的具体状态。
……
青年:……对人而言的幸福不过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吗?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就是为了这么渺小的港湾或喜悦而存在的吗?
……
哲人:……奥斯卡.克里斯汀——他相当于阿德勒的徒孙——说了下面这段话:“今天听了我的话的人,从此刻起就能够获得幸福。但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人也将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
哲人:对人而言幸福是什么?这是哲学一直探讨的主题之一。……的确,我也曾深入考虑过幸福的本质,而且一直在寻找答案。但是,关于“自己如何能够获得幸福”这个问题,却未必认真思考过。我虽是哲学的门徒,但也许并不幸福。
……
青年:……先生最终得到幸福了吗?
哲人:当然。
青年:为什么您能够如此肯定呢?
哲人: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对于这种现实,阿德勒准备了极其简单的回答——“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
哲人:……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
……
哲人:判断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是你无法干涉的问题。……进行他者贡献时候的我们即使作出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
青年:请等一下,这么说来,先生认为的幸福就是……
哲人:……也就是“幸福即贡献感”。这就是幸福的定义。
……
青年:……“即使在行为标准上对谁都没有用,但从存在标准上考虑人人都有用”那句话。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岂不是成了所有的人都幸福吗?!
哲人: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幸福。但是,这并不等于“所有人都幸福”……
青年:那么,按照先生所言,我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不能够获得贡献感的缘故吧?
……
青年:您是说认可欲求是获取贡献感的手段?
哲人:有什么不对吗?
青年:……如果是这样,那岂不是满足了认可欲求就等于是获得幸福了吗?……
哲人:你忘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获得贡献感的手段一旦成了“被他人认可”,最终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来过自己的人生。通过认可欲求获得的贡献感没有自由。但我们人类是在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追求幸福。
青年:您是说幸福得以自由为前提?
哲人:是的。作为制度的自由因国家、时代或文化而有所差异。但是,人际关系中的自由却具有普遍性。
……
哲人: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
青年:您是说,只要有了共同体的感觉认可欲求就会消失吗?
8、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俩条路
青年:……既然来到这个世上,如果不成就一番名垂后世的大事业或者不证明我是“独一无二的我”的话,那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哲人:……你所说的自我实现式的幸福具体指什么呢?
青年:……比如开发处针对难治之症的特效药的研究者,还有想要留下满意作品的艺术家。
哲人:那你呢?
青年:我还不太清楚自己在寻找什么以及将来想要干什么。但是,我知道必须得做些事情。也不可以一直在大学图书馆里工作。只有在找到值得自己毕生追逐的梦想并能够达成自我实现的时候,我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哲人:……关于这一点,也许以陷入问题行为的孩子为例进行考虑会更容易理解。
青年:问题行为?
哲人:是的。首先,我们人类都具有“优越性追求”这种普遍性的欲求。……
……
哲人:……但是,希望特别优秀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例如学习或运动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就会转而“希望特别差劲”。
青年:为什么?
哲人: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青年:嗯。好吧,请您继续说!
哲人:……陷入问题行为的孩子却可以在不付出这种健全努力的情况下也获得他人的关注。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是一种不健全的态度。
……
青年:您是说正因为父母训斥,他们才不停止问题行为?
……
哲人:……“复仇”和“廉价的优越性追求”很容易联系起来。这就是在让对方烦恼的同时还想成为“特别的存在”。
9、
甘于平凡的勇气。
青年:但是,不可以所有人都“特别优秀吧”?……如果是这样的话,失败者都只能“特别差劲”了。
哲人:是的,正如苏格拉底的悖论“没有一个人想要作恶”。对于陷入问题行为的孩子来说,就连暴行或盗窃也是一种“善”的存在。
青年:太荒谬了!这岂不是没有出口的理论吗?!
哲人:这就需要说到阿德勒心理学非常重视的“甘于平凡的勇气”。
……
哲人:为什么非要“特别”呢?这是因为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
……
青年:……先生是要我甘于“普通”?
哲人:自我接纳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步。如果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青年:但、但是……
哲人:拒绝普通的你也许是把“普通”理解成了“无能”吧。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青年:不,我承认追求“特别优秀”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真的有必要选择“普通”吗?……
哲人:你是无论如何都想要“特别”吧?
青年:不对!先生所说的甘于“普通”其实就是肯定懒惰的自己!……按照先生的道理来讲,一个拿破仑也不会产生!你是在扼杀天才!
哲人:你是说人生需要远大的目标?
青年:那是当然!
10、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哲人:……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间就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顶的时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的人生”。
……
哲人:那么,假如你没能到达山顶的话,你的人生会如何呢?有时候会因为事故或疾病而无法到达山顶,登山活动本身也很有可能以失败告终。……这种情况下的人生又是什么呢?
青年:那……那是自作自受!……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与此不同。把人生当成登山的人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线”。自降生人世那一瞬间便已经开始的线,画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线到达顶点,最终迎来“死”这一终点。……会把人生的大半时光当做“在路上”。
青年:那么,您认为人生是什么样的呢?
哲人: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青年:连续的刹那?
哲人:是的,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青年:您是说没必要进行人生规划或职业规划?
哲人:如果人生是一条线,那么人生规划就有可能。但是,我们的人生只是点的连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11、
舞动人生
青年:你的主张不仅否定了人生的计划性,甚至还否定了努力!例如,自幼便梦想成为小提琴受而拼命练习的人,最终进入了梦寐以求的乐团……这些都是没有目标和计划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人生!
哲人:也就是他们以山顶为目标默默前行?
青年:当然!
哲人:果真如此吗?也许是这些人在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活在“此时此刻”吧。……例如,梦想成为小提琴手的人也许总是只看见眼前的乐曲,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一首曲子、这一个小节、这一个音上面。
青年:这样能够实现目标吗?
哲人:请你这样想。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蓦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青年:只要跳好当下就可以?
哲人:是的。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终会跳到哪里谁都不知道。当然,作为跳的结果最终会到达某个地方。因为一直在跳动所以不会停在原地。但是,并不存在目的地。
青年:……谁会承认这种游移不定、随风飘摇的人生呢?!
哲人:你所说的想要到达目的地的人生可以称为“潜在性的人生”。与此相对,我所说的像跳舞一样的人生则可以称为“现实性的人生”。
……
哲人:……一般性的运动——我们把这叫做移动——有终点和起点。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最好是尽可能地高效而快速。如果能够搭乘特快列车的话,那就没有必要乘坐各站都停的普通列车。
青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了想要成为律师这个目的地,那就最好是尽早尽快地到达。
哲人:……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路程在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这个意义上来讲并不完整。这就是潜在性的人生?
青年:也就是半道?
哲人:是这样。另一方面,现实性运动是一种“当下做了当下即完成”的运动。
……
哲人:用别的话也可以理解为“把过程本身也看作结果的运动”,跳舞是如此,旅行等本身也是如此。……
哲人:……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
青年:……那如果把这种现实性的人生比喻为登山又会如何呢?
哲人:……如果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本身,那就可以说是现实性的活动。最终能不能登上山顶都没有关系。
12、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青年:先生在否定原因轮的时候也否定了关注过去。您说过去并没不存在,过去没有意义。…………现在通过说明现实性生活方式又否定了计划性,也就是否定了按照自己的意思改变未来。您既否定往后看,同事也否定朝前看。这简直就是说要在没路的地方盲目前行呀!
……
哲人:请你想象一下自己站在剧场舞台上的样子……我们的人生也完全一样。正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体,所以才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不,是感觉能够看到。但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回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将来。
……
哲人:……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假如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那就根本不会说出那样的话。
……
哲人:……的确,把人生当做故事是很有趣的事情。但是,在故事的前面部分就能看到“模糊的将来”;并且,人们还会想要按照这个故事去生活。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所以我只能照此生活,错不在我而在于过去和环境。这里搬出来的过去无非是一种免罪符,是人生的谎言。
但是,人生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那就不在需要故事。
……
青年:但是,这是一种逍遥主义!不,应该说是更加恶劣的享乐主义!
哲人:不!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13、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青年:认真而谨慎地生活?
哲人:例如,虽然想要上大学但却不想学习,这就是没有认真过好“此时此刻”的态度。……势必会有“今天能够做到的事情”。今天这一天就为此存在,而不是为遥远的将来的考试而存在。
又或者,你父亲也是在认真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与远大目标或者那种目标的实现没有关系,只是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假若如此,你父亲的人生应该是很幸福的。
青年:您是对我说应该肯定那种生活方式?认可父亲那种整日忙于工作的姿态?
哲人:没有必要勉强去认可。只是,不要用线的形式去看其到达了哪里,而是应该关注其如何度过那一刹那。
青年:关注刹那……
哲人:你自己的人生也同样。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其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这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但是,为了遥远将来的考试而努力学习的“此时此刻”却是真实的存在。
青年:……我连跳什么舞都不知道,我的“此时此刻”只有一些毫无用处的刹那!
哲人: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
……
哲人:……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并且还要记住一点。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青年:完结状态?
……
青年:您是说假如我认真过好了“此时此刻”,那每一个刹那就都是一种完结?
哲人:正是如此……
……
哲人: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
……
青年:我……我能做到吗?不依赖人生谎言、认真过好每一个刹那,您认为我有这种“勇气”吗?
哲人:因为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要谈现在。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14、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哲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了什么活?当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阿德勒的回答是:“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青年:人生没有意义?
哲人:例如战祸或天灾……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但是,如果面对这种不合理的悲剧而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话,那就等于是在肯定已经发生的悲剧。无论发生何种状况,我们都必须采取一些行动,必须对抗康德所说的倾向性。
青年:是的!是的!
哲人:那么,假如遭受了重大天灾,按照原因轮的角度去回顾过去以及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又有多大意义呢?正因为这样,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才更要向前看,更应该思考“今后还能够做些什么?”
青年:确实如此!
哲人:所以阿德勒在说了“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之后还说:“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
哲人:你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茫然。为什么茫然呢?那是因为你想要的选择“自由”,也就是想要选择不惧招人讨厌、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的道路。
青年:是的!我想要选择幸福、选择自由!
哲人:人像要选择自由的时候当然就有可能会迷路。所以,作为自由人生的重大指针,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引导之星”。
……
青年:那颗星是什么呢?
哲人:他者贡献。
……
哲人: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活着。
……
哲人:……“我的力量无穷大”。
青年:怎么回事呢?
哲人:也就是,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
……
哲人:……你认为“想要在10年前了解”,那正是因为阿德勒心理学影响了“现在的你”。谁也不知道10年前的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就应该现在听到这种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