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2.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3.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
4.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让时针倒转。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5.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
6.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
7.面对喜不喜欢自己这个问题,能够坦然回答“喜欢”的人几乎没有。
8.至少我不想变成别人,也能悦纳目前的自己。
9.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10.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身在了不幸的环境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11.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系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12.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13.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
14.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和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15.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16.自卑情结一词原本表示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
17.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18.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19.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20.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21.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22.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23.但事实上,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24.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25.的确,世上的父母总是说“为你着想”之类的话。但是,父母们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正因为察觉到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
26.想要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距离太近,贴在一起,那就无法与对方正面对话。
27.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
28.在只关心“我”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以自我为中心。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着。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29.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
30.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
31.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32.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33.想要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成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34.家庭里的工作、育儿、对地域社会的贡献、兴趣等,这一切都是“工作”,公司等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虑公司的工作,那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35.任何人都有自己不再是生产者的时候。例如,上了年纪退休之后不得已不靠退休金或孩子们的赡养生活;或者虽然年轻,但因为受伤或生病无法劳动。这种时候,只能用“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的人总会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
36.是按照“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还是按照“存在标准”来接受自己,这正是一个有关“获得幸福的勇气”的问题。
37.判断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是你无法干涉的问题。是否真正做出了贡献,从原理上根本无从了解。也就是说,进行他者贡献时候等我们即使作出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及“贡献感”也可以。
38.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39.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40.不要把人生弄的太深刻。
41.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