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一场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结果。
在孩子出生前后,父母都会有关于孩子的想象,和对他们的期待。期望着孩子能按自己喜欢、欣赏的方向去成长,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因为每个父母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价值取向,这是毫无疑问的。
同时父母也会有关于自己角色的想象和期待,希望自己做个怎样的好妈妈,好爸爸。
但实际上,与孩子的这场人生互动,怎么样才算是好的呢?
每对家庭中的父母与孩子都不同,“好”存在不一样的等级和区别。但其实仍然会有一个基础的表现可以评定,怎样的亲子关系算是成功呢?
成功的亲子关系,一定是双赢的结局最符合人性。
如果自己当家长当舒服了,有气就骂,有不满就指责,或者当父母自己当得伟大,用自己的一生去承托支撑孩子的人生或者照耀孩子的人生,那么孩子就会不舒服,或显得渺小许多。
如果孩子过得舒舒服服,家长劳心劳力,压力山大白了头发,这也不是所期望的。
一段关系里,既要看得清自己的需求,能要承认孩子的需求,既要接纳自己的渺小无力,又要接受孩子的无力脆弱。既要看见自己的情绪,又要化解孩子的情绪。
也就是说,孩子能健康的长成人,能获得热爱生活的能力,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维持健康家庭的能力。
父母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力量成长,成为一个睿智的长者,对自己的生活仍然充满向往和期待。
在这场养与长的关系中,注定父母需要在孩子的成长需求和问题下,奋力坚挺,定住身板稳住力量,继续吸收阳光枝繁叶茂,保存养份。
同时供给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养份,以待自身孱弱无力的时候,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反哺自己。没有给予,哪有得到?
所以,在这两片世界上完全不同的“树叶”之间的关系上,有谁更有资格替你自己发言,如何养育孩子,如何给予他们呢?
当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要给予他们什么。谁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呢?
当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要看见什么,理解这份需要。谁比我们更亲近孩子呢?
不被理解,就不会被了解,不被了解,就不会被尊重。
如果我们以为,一点点小事,何必放在心上,但发现孩子就是放在心上,还积压了一肚子委屈,遇到点事负面感受就被点起。原来只是:几年没有吃草莓,很想吃草莓而没有买。
刚开始我很难理解这情绪,这需要,直到我代入看到他哭得一脸委屈的情绪,一想就难受的感觉,我想,可能我敷衍他实在让他感到难过了,于是吃草莓成了一种心理需要。否认他的需求,就等于否认他。
他在极力证明他的存在,他的需求,他需要被人看见。
而我方最难的点就在于看见,因为会拒绝承认他的需要。为什么会拒绝承认呢?因为害怕他的需求成为自己的负担,害怕自己承担不起,心理不够强大。所以从一开始就要压制他,不让他表达出来,才是最省事的方式。
可是一方有压制,另一方就会有反抗。儿子会以各种方式来表达他的存在,他的需要,哭,持续的哭。
青少年的世界也更显像一样,自伤自残,离家出走,抑郁成病,逃学,坠落等等,就是不往家长所期待的方向成长。
成年人他们不会哭,但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冷漠,疏离,逃避,指责,讽刺等等,它们隐性传达未被满足的需求,被压抑的现状。成年人的世界已经复杂极了。
需求需要被满足,因为那是健康发展所要化解的心理情结。
而行为需要被规范,因为那是做好事做好人的基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