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起跑线,让我有了很多想法。这时候我女朋友,也问我一个问题,未来让孩子上公立学校好呢,还是私立学校好?其实我想的不单单是这一个问题。
这部电影让我们了解到原来在中国为子女挑选学校的情况,在印度也有。我们挑选学校都是挑最好的,而忽略是否真正适合自己的子女。我们对公立和私立学校有这自认为的一种看法,就是私立学校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比公立孩子的强。事实是这样吗?我想从我个人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一部电影。或许跟你看过的别的影评不大一样。
我经常听人们说,女儿会跟父亲在一起相处的很好,在影片就能看出来真的是这样。也或许是父亲更注重女儿的开心和快乐的成长,而母亲的更注重女儿的一个健康的成长。
父亲拉吉在一场派对上听到女儿皮娅和他喜欢共同歌时,一起跳舞同时引来了其他小朋友的加入。我觉得这里可以说明,拉吉认为让女儿开心是最重要的。反过来看 母亲米塔都做哪些事情?看到他们跳舞被“上流社会”人指指点点,就把电闸拉了。有点就不得不说,其实他们家是挺有钱的,有雇一个保姆专门照看孩子,可是米塔对保姆有点不放心,出来玩的时候,自己亲自为女儿穿衣服。电影里,母亲和保姆都穿的是夏装儿,米塔为皮娅穿上了一件小棉袄,同时为了保护儿女头,给他戴上了防护头盔。我猜这时候女儿心里一定想母亲这是为我好,所以就没有反抗。看到这里影厅很多人都笑了。但是我看就有点心疼皮娅的。就这一身装备,我们会以为她要去滑冰或者做些有危险室外活动。结果让人很意外的是,他们来到了一个滑梯旁,米塔很认真的擦拭着滑梯,等全部擦拭干净以后,才让皮娅从上面滑下来。我想说的是,她从上面滑下来的那瞬间,绝对没有米塔擦拭时间长。米塔认为任何事情我都得为皮娅考虑到,做到,但是忽略了皮娅的感受,以至于皮娅什么事情都得依赖于米塔,自己没有了想法和判断的能力。
接着就到了,拉吉和米塔为女儿选学校的画面,准确说应该是米塔为女儿选学校,她看了印度排名前五的几所学校,认为皮娅应该上私立学校。他们很有钱,可是上这种私立学习,不单单要求的是财力,还包括孩子的自身素质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印度很重要一个标准就是说英语。拉吉不会英语,米塔会英语,就这很尴尬了,再考英语的时候,米塔通过了测试,拉吉不能通过。为了让皮娅上最好的学习,两人费劲心思,又是买学区房又是报培训班,结果还是没有被学校录取。米塔这时候就逼拉吉你能不能让我们了宝贝女儿上最好了学校。这一过程皮娅肯定不知道,只是知道他们搬家了,来到一个高档的别墅区,但是别人不跟她玩,因为她不会说英语。这两个阶级的矛盾,一个是上层阶级和中层阶级。但是小孩不知道啊,皮娅很郁闷的去找她的妈妈帮忙,她也只能去找妈妈帮忙,结果米塔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皮娅连个玩伴都没有,多可怜啊。这就是米塔认为好的事情,结果带来了不好的结果。
其实在选学校方面,丈夫跟妻子同样有了分歧。丈夫认为我们都是公立学校出来的,同样现在也过得很好啊,可是妻子有一个很极端的想法就是受到良好教育才能够进入上流社会。可是他们了有钱,但受到的教育很低,使得他们进入不了那种所谓的上流社会。米塔的想法,女儿进不了好的私立学校,他就不会说英语,然后到社会上就会被人歧视,最后甚至会吸毒。其实这种想法恰恰好是妻子的所受到的教育,他没有受到过很良好的教育,所以希望女儿不再走她的老路。他们也试着去改变,进入上流社会,可事实上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衣食住行上面来说,他们只能从外表上很接近上流社会,可是,行为举止还是保留着那种淳朴的感觉。这是几十年来保持的一种习惯,他们想改,却很难改变。所以希望皮娅从小接受私立学校的良好教育。
这让我想到了很多父母就是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要子女们做着一些他们不想做的事情。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当你们是在为他好的同时,却剥夺了他的一些权力。享受童真快乐的权利。你可能会说,他有些东西分辨不出来,需要我们分辨啊,是啊,当你们在这种管教下的孩子成了什么样子呢?电影中的女儿在见到陌生人的时候,会下意识的躲避,害羞,甚至不说话。这时候父母会觉得他平时跟我们在一起不是这样,还是太小,长大就好了,儿女能在父母面前真的长大吗?我们长多大在父母面前都是孩子。到最后父母会为子女贴上一个标签说他不爱说话。可做父母的,你们知道吗?当你为他们贴上这个标签的时候,她可能真的就很听话的不再爱说话了。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就是不爱表达自己,你有时候跟他在一起生活却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怎么想的?他们会很听话,很听从你们的安排,可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有,也都是你们灌输认为好的想法。但是有一种后果,你们可能也想不到,没有想过,那就是当有一天,他发现你告诉她的好,不是真正的好,不是她真的想要,他们就会逆反。这时候做父母的会认为,我的这孩子怎么不听话了?是的,他不听你的话了,因为他有自己思想了,他长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