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朋友推荐,看了《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之前备考心理咨询师的时候,对心理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再看这本《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倍感熟悉,书中的很多心理学家和他们的实验,在之前考证的过程中都了解,这次更深度的去了解他们的实验、实验的结论、应用及后期的发展。里边的几项研究很有趣,分享给大家。
第20项研究是关于“控制力”的,兰格和罗丁的研究结果 :
衰老和机敏性的降低不总是因为年老而导致的。事实上,研究表明,让老年重获决策权和胜任感,一些因年老而引起的消极因素是可以延缓、逆转或防止的。
在人丰富多彩的一生中,个人的力量和控制力是常关键的因素,这种能力丧夫后,人就进入了老年,人所拥有的控制力越多,老年化过程就越快乐、越健康、越平稳。个人力量和控则力不仅影响愉快的心理而且还影响着人的健康。”
看到这样的研究结果,想到我的父母,他们已经逐渐的衰老了。我总是想着怎样才能更孝顺他们,现在又有了一个新的角度,就是让他们有更多的“控制力”和“决策权”。
实际应用的话,我的想法是“不替他们做决定,凡事多和他们商量,多征求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有决策权和掌控力,体现他们的自主性。”
希望通过这样的心理学小方法,能让父母更开心、更健康、更平稳的生活。
第24项研究是关于“认知失调”的,莱昂·费斯廷格的研究结果
:
“认知”指的是一种心理过程,如思想、现念、知识单元、态度或信念等。"失调"就是不协调。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过程就是“认知失调”。
当你不得不面对自己言行不一的情况时,通常会体验到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导致不适感、紧张感,这将促使你改变自己的言行或观念来使自己的言行保持协调一致。
长期认知失调,如同佩戴了“假面”一样,久而久之将迷失真正的自我,甚至产生问题心理问题。及时调整和改变自己是很有必要的,要么改变自己的想法,要么改变自己的行为,总之尽量作到言行一致,做真正的自己。
改变想法是不断“提升认知”的过程,改变行为是持续践行“知行合一”的过程,这两项都是人生的修炼啊!哪一项都不简单,哪一项个都不能一蹴而就,只能是活到老学到老、践行到老。
第25项研究是关于“控制点”的, 朱利安·罗特认的研究结果 :
朱利安·罗特认为个体在某些事件原因的归因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当人们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结为运气、命运或是他人力量的影响时,表明他们持有外控点的信念;与之相反,如果人们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的选择和人格,则他们就具有一种内控点的信念。他解释说:“一个人看待事件的内外倾向是决定我们是怎样的人的基本因素,而且这可以用社会学习理论加以解释。”
一个人的控制点在特定的环境中可以改变。内控水平高的人们可以更好地自我调控并适应生活。尽管大多数研究都证明了这一假设,但罗特在其后期的著作中告诫我们说,“每个人特别是内控水平高的人,必须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如果一个人打算改变一种不可能改变的情境的话,那么挫折、沮丧和抑郁很可能随之而来。当存在于个体以外的力量确实控制着行为的后果时,最现实也是最健康的行为方式是采取外控制点的态度。”
按照上边的说法我是一个持有内控点观念的人:一直相信学习改变命运,奋斗改变生活,而且当有问题出现的时候,常常从自身去思考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
但是,从去年开始我的观念有了一些转变,也开始接受外空点观念,即“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这种转变源于我读的一些书籍《全部的你》《生死疲劳》《情绪的惊人力量》等,书中提到“放下”“接受”“当下”的概念,让我逐步认识到内控力有它的边界,当某些外部因素无法改变时,接受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就这样加入了外控点的观念。
第33项研究是关于“各种心理疗法的疗效”的,
史密斯和格拉斯的研究结果:
对于各种心理疗法,如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等,在自尊心增加、焦虑减少、学业/工作业绩提高、总体适应能力提高等评估结果中,接受治疗的患者通常比未接受治疗对照组中的85%的患者症状有显著的改善,大多数心理疗法的有效性相当。
在你选择心理治疗师的时候,最重要的并不是要考虑他所采用的治疗方法,而是你对心理治疗的期望、心理治疗师的特点以及咨访关系的质量。如果你相信心理治疗会对你有帮助,满怀希望地进入治疗关系,那么治疗的成功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你对与治疗师之间关系的感受,也可以使治疗效果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信任你的治疗师,并且相信他或她能真正地帮助到你,那么你的治疗可能会更加有效。
虽然各种疗法的疗效想当,因为是我做HR的,很早以前就接触过“人本”的概念,很自然地成为了“人本主义疗法”的推崇者。
这部分的内容还让我认识到“个人意愿”是多么的重要,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对于事情的成败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就像“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无法“按牛头喝凉水”,“强扭的瓜不甜”就是这样的道理。
在HR工作中,经常被提到的“动机赋予”“个人赋能”,讲的都是如何提升“个人意愿”的内容。
看过这些研究结果以后,很多事情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去的思考的时候,终于知道“所以然”了,以前只是“知其然”。哈哈!有点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