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为更好的人
如何理解“刷榜”?

如何理解“刷榜”?

作者: 蔡垒磊 | 来源:发表于2018-11-12 12:52 被阅读83次

    刷榜,顾名思义,就是在短时间内集体行动,以达到在某个榜单占据一个领先位置的效果。

    比如前段时间吴亦凡先生的粉丝在他的新专辑上线后火速购买,让他的专辑登上了iTunes销量榜首位,歌曲的前几位也一直被其牢牢霸占。

    这让美国人摸不着头脑,明明规则是一个ID只能购买一次,且ID、信用卡、IP都必须是当地的,怎么一个没怎么听过名字的突然在当地有了这么多粉丝?

    美国人不好理解,中国人就比较好理解,因为已经有多位小鲜肉的粉丝为自己的爱豆干过类似的事儿,他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组织严密,备战期长,舍得花钱,统一号令,在动员能力和战斗能力上丝毫不输世界一线的大公司。

    有人说,刷榜有什么用呢?这些购买力原本在的还是在啊,为什么要一瞬间爆发出来呢?细水长流不好么?

    刷榜的作用,在于获得额外流量。

    比如吴亦凡先生的这次事件,无论最后iTunes认不认可他的成绩,是否下架他的作品,至少老美都知道了有个歌手,叫Kris Wu,是个华人,这就是刷榜带来的额外流量。

    再比如某轰动事件,上了微博和各大搜索引擎的热搜,原本不会关注到该事件的群体因为看到了热搜就关注了,这就是额外流量,如果是慢慢发酵,上不了榜单,那么只能是原本就关注到的人关注了——这效果就差了太多——大部分时候,额外来的流量甚至是远大过“上热搜”需要的流量的。

    所以要把子弹攒起来集中打,才有更好的效果。这种热点事件还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比如我在写这个现象的时候把例子带了进去,又让更多人知道了。

    老美看重的是“真实”,于是愤怒了,但吴亦凡先生的回应也很正确——这些不是机器人,都是活生生的人,怎么叫不真实了呢?但显然老美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们希望这个榜单反映的是真实的人气,而不是每个粉丝用尽各种渠道购买ID,然后挖空心思钻空子买一百张,你的人气看起来多了100倍,这会误导其他人”。

    抛开华人的身份,我想很多人会支持老美,大家平时就讨厌这种钻空子的做法,但从道理上来讲,其实刷榜没有问题。

    刷榜是一种策略,如果你的规则留给其他人使用策略的空间,那么别人为什么不用呢?

    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新书《认知突围》上市,我把所有的宣传渠道安排在了前两周,牢牢占据了当当、京东、亚马逊等网站相关书籍类目的第一名榜单,这是不是刷榜?还是一定要让我把这些渠道隔开来才算公平?没有这个道理吧,因为规则是这样,别人当然也会这么做。

    你在榜单的第一名,就能吸引那些“顺手购买”的用户买来看看,于是又巩固了你在榜单上的位置。

    每逢双11,天猫总会霸屏,2分钟破100亿交易额总会被各大媒体传遍大街小巷,这也是一种“品牌刷榜”,此时京东跳出来说,搞什么双11,比比全年的销售额,我也不差啊——没人理你,于是也只能跟着做双11。

    刷榜,一部分是官方行为,比如某些人为了得到“喜马拉雅”官方的扶持,自己花钱在最初的几天里刷了几万购买,于是“喜马拉雅”一看,你这个课是我这里的前三,一上线就卖得这么好啊,你这个老师流量这么大啊,于是给你匹配流量,送你各种开屏,各种头条推送,各种露出,于是,他的课就卖得更好了——之前付出的这些成本权当用后面的利润来填,反正没有前面也没有后面,白得了一大批粉丝。

    还有一部分是社区自发的行为,比如很多小鲜肉的粉丝,他们是没有报酬地为自家的爱豆打call,不允许自家的爱豆落后于别人,于是拿出真金白银来刷榜。

    而作为回报,据我所知就有一些小鲜肉是到了每个城市就会偷偷会见当地的负责人的,吃顿饭——负责人得到了恩宠,就能在刷榜前把命豁出去。

    所以刷榜是个非常正常的事情,不要大惊小怪,为了能刷到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法。

    而吴亦凡先生和老美的冲突既不是吴亦凡先生特别不守规则(别嫉妒),也不是老美歧视黄皮肤——碰到个名不见经传的白皮肤出了这样的事儿,老美一样会愤怒,他们只是不习惯。

    Who's Kris Wu?老美发出了灵魂的拷问,但这样的拷问没什么用,如果你真的讨厌刷榜,那你应该感谢刷榜者,正因为有他们,你才知道怎么去改进规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理解“刷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wq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