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拾贝

作者: 8451212e3ce5 | 来源:发表于2019-03-18 07:31 被阅读1次

  序

  当一个人经常回忆往事的时候,说明他已经老了。我承认,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慢慢地逝去,我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时间越久远的事,却越发清晰,不知道什么原因,在欲罢不能对往事回忆中,一股心底的冲动,下意识地让我想把这些过去的人和事,景和物,不论快乐的还是忧愁的时光,用文字记录下来,因为这样的回忆总让我流连忘返,就是忧愁的往事,也随着时间年轮的增加,而变得愉悦....

  怎样才能随心所欲,不受环境限制,想到什么就可以随时记录下来呢?个人感觉用手机写作是个很不错的记录方式,湖边散步、坐公汽,晚睡早起躺在床上都可随时想起什么就记点什么,然后再保存在QQ空间里(老天保佑腾讯公司不要破产啊),这比坐在电脑前抠着脑门想要方便多了,从现在开始以《往事记忆》(暂定名),不定期地用QQ空间的日志、说说或微信记录想到的往事。

1

  由于求学而离开家乡,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常说故土难离,的确,在我出生的那个美丽的小镇,一股乡愁却一直深深地、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中……

小镇地处江汉平原西北部,是一个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镇。在我小的时候,小镇是四面环水的,南北有桥与陆地相通。人们把小镇东边的水面叫做东湖,反之就是西湖了。东湖比西湖大很多,每当日出东方,整个东湖的湖面一片红色,日落西湖,红霞满天,有大雁在西边的上空飞过,此景正好印证了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打渔的小船散落在湖面上,陆续收网返岸……

  小镇不算大,有几条小街呈人字型分布,一条主街南北走向,约500——600米长,叫解放街,和主街垂直而与南边那座古桥相邻的街叫横街。横街不长,不到300米,一头接东湖,有一个小码头,一头擦古桥南伸向西湖边。这横街很有特点,街南的房子临街的门面都是木板做成,前半部分都在陆地上,后半部分却伸向水中,用上好的木柱撑住木板做的房子,有点像现在特别“火”的侗寨苗家的吊脚楼,房子下面约10来米就是水面,木板不严实,之间有缝隙,可看见下面的水,记得我那时候淘气,有时去儿时的朋友家玩,想尿尿了,就对着木板缝隙往下尿……在解放街靠北一点的地方是3条小街的交汇处,形成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广场,街坊们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月台街”,我家就住在这月台街的西边,前门临街,父母开一小面馆,后门出去不远就是西湖……

2

  小镇北头的那座桥架在护城河上,大人们都习惯叫它城河,想必是小镇的先人们为防外来匪人而人为在东西两湖之间挖掘的人工河,就不得而知了。桥很短,不过十多米,砖砌而成,几欲坍塌,已经将河堵埋成一平地,小镇的人叫这地方为“城门口”,出去这地方不远就是一条公路,当时公路上鲜有车跑,偶有一辆车经过,我们还去看热闹呢。小镇南边有座桥,是一座古桥,名叫聚仙桥,我已不知道它的具体年代。桥呈石拱状,三孔;中间那孔要大些,供大一点的船通过。桥长约五、六十米,宽约四、五米。两边的栏墙都是整块大石相嵌,石的立面都刻有浪花图案,每隔一段距离在石栏上有一个石头雕刻而成的石瓜,比大的西瓜还要大。只要天晴不下雨,每天晚上总会有人坐在石栏上,一手环抱石瓜以防后仰坠入水中,一边和左右的人聊天,反正小镇上的人都相互熟识,家长里短,有聊不完的话题。

  小镇上的小街都是青石板铺就,儿时的小朋友们,特别是男孩子,整个夏天都是赤膊短裤,光着脚板,当上街玩耍时,手举从湖里摘断的荷叶当遮阳伞,踩在被太阳晒烫的青石板上,总是惦着脚向前跑..

3

  小镇的东湖很大,船往南行几十里就可达大江。东湖有两个渡口,供湖对岸方圆几十里的乡邻,进镇子里走亲叙友、礼尚往来,或买点针头线脑、盐茶酱醋之类的生活用品。下渡口湖面较宽,有四、五里之遥;上渡口在靠北一、二里路的光景,湖面较窄,约两里。这上渡口是在一凸出水中的沙滩上,因岸上有野草野花,父辈们都称这伸向湖中的沙地叫“东花台”(后来都淤塞了),这东花台水下漫坡硬底细沙,水清见鱼游,所以镇上的小孩子一到夏天就都聚集在这里扑腾,小镇的方言叫做“打泡泅”——也就是游泳,那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有教练这一说法,我和大多数小镇的孩子一样,就是在这里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游泳,不过都谈不上章法,有时会结 伴游到湖对岸再游回来。

  镇子西边的西湖没有渡口,但湖中间有一个小岛,小岛方圆不过一亩见方,岛上有两课树,岸上看去很醒目,父辈都称为西花台,这样加上我的故居所在地月台(街),并称为小镇的“三台”,于是,就有了小镇的文人墨客 ,作出了附庸风雅地“三台八景”。

4

  说到这“三台八景”,还得说说这小镇的一个文人。在解放街中间一段,住着一位朱姓私塾老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老百姓中识字的人不多,我父母亲都是文盲,所以对能粗通文墨,断字嚼文的人特别的尊重,都冠以“先生”二字相称。这朱先生在离小镇两里之遥的乡下办有一学堂,俗称为私塾,大约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放暑假的日子,母亲把我交给这位老先生学珠算,小镇的方言叫学打算盘(其实至今我也没学会)。

  有一天,课上完了准备回家,外面突然下雨,等雨停时的光景,老先生突然来了兴趣,给我们讲起来小镇的三台八景,这八景我还依稀记得六景。

  那时候,小镇的物质进出运输主要靠一种挂着帆的木船来维持。因此,每当早上日出百尺竿头,几十艘帆船迎着霞光、陆续出港,前后拉开一定距离,扬帆远航,逐渐消失在水天一色的天际线上,蔚为壮观,称为“长湖远帆”,是为八景的首景

(连载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镇拾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ym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