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往森林深处走去
喜欢在青灯下读一本书
喜欢安安静静的写东西
喜欢在一群人的交流中做倾听者
只在必要时发表看法
喜欢三两好友的深入交谈
……
我要说自己内向
你们恐怕不会相信
01
生而内向安静,也曾想改变
听爸妈说,小时候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我就悄悄躲在门后面,过一会儿才探出头问:“客客走了吗?”
有时候躲不过,被拽出来要求叫人,我就特小声的叫一声然后扭头跑掉,要不然就使劲往大人背后躲。
上幼儿园上小学是绝对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上台表演更是恐怖的事。如果不幸被点名,只好硬着头皮捏着嗓子小声回答,答完坐下发现脸是烫的手是抖的。
其实小时候自己觉得也还好,只求别管我,自己跟自己或跟发小跟哥哥姐姐们也都玩的挺开心。
但大人不这么想。
“这孩子哪儿都好就是太安静了!”
“怎么总是不说话呢?”
“能从你的世界里出来一下吗?”
“看看你们班谁谁谁,多活泼啊,多招人喜欢啊”
“你这么安静长大以后怎么办啊?”
“以后都要面试的你这么不爱说话怎么找得到工作呢?(那么小就听这些也是细思极恐)”
……
就,说得多了,我也觉得是自己有问题。也想要改变。
大概到上初中,开始刻意培养自己的外向特质。
上课会主动回答问题——当然是在思索再三,在纸上写好一个觉得完美的答案之后,以及脸烫手抖也依然避免不了;会报名参加演讲唱歌表演等各种活动——即使练习到很熟练了上台也依然会很紧张;上大学更是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为了一个项目一个团队像一个外向的人那样为人做事。
看起来,我是变得外向了,然而只有自己知道,做这些事情,是需要我刻意努力的,因为我骨子依然是个内向的人。
在刚工作最不适应的那段时间,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旅游,是否适合做营销——还记得在入职培训上,一位老师说他觉得能做好旅游的人的最大特点是开朗外向。
“完了!”我想,只能继续伪装了——还好我的伪装蛮成功的,有时候连自己都信。
02
究竟什么是内向?
14年底偶然在TED上看见内向的Susan Cain做关于内向的演讲。
面容温和声音轻柔但说的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的她,说自己也是个内向者。但从小受的教育,接触的环境,都是为外向者和外向者的需求设计的,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外向了——尤其是美国(其实中国也是一样)。
受够了这个「外向理想型」的社会对内向者的偏见后,Susan结束了与性格背道而驰的华尔街律师工作,专职进行关于内向者的研究,花了7年时间,完成了书籍Quiet-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大大方方接受了自己是名内向者的本来面目。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1/3至1/2的人都是内向的,爱因斯坦、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斯皮尔伯格、甘地……这么多公认的成功者,都是内向者。
甚至像“小赫敏”艾玛·沃特森这样需要生活在聚光灯下的明星也在某次采访中说自己是内向者。
究竟什么是内向?Susan说其实内向也不过是与外向相对的一种性格特质,而不是一个需要改变或能够改变的心理问题或性格缺陷。
关于内向和外向的界定,卡尔·荣格在1921年的《心理类型学》中正式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内向(Introvert)的概念。他认为,这两种特质的区别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
外向的人能量指向外部,因此他们更活泼健谈,喜爱社交,待在一大群人中间;内向的人能量指向内部,因此他们对内心世界更感兴趣,更安静,喜欢独处,喜欢阅读、写作,自省和思考。
内向者对刺激更为敏感。当置身于刺激中,内向者感受到的唤醒更为迅速和强烈,这可以解读为什么内向者会更倾向于独处,因为他们更容易被刺激干扰而分心。
外向者唤醒水平更低,更容易无聊,所以才会向外寻求更多刺激。
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时而内向时而外向也完全正常。Susan Cain就说“没有绝对外向和绝对内向的人,不然TA一定得疯了!”
华尔街日报上也有一篇文章提到这种”中间状态“。文章标题是”Not an Introvert, Not an Extrovert? You May Be An Ambivert” (既不是内向也不是外向,你可能是个两向性格者)。
副标题“Sometimes social, sometimes solitary, ambiverts often make good sales people” (有时候爱社交,有时候爱独处,两向性格者会是个好销售)。
在文中作者Elizabeth Bernstein指出所谓内向和外向不过是一个频谱。中间性格的人大有人在。
这种人兼有内向和外向的特点,但没有一个占主导地位。因此,他们更平衡,在处理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中显得更游刃有余。他们不是那些恨不得把你的耳朵说掉的人,也不是那些完全乐于沉默地躲在角落里的人。
同时,Susan也提到,在某些「个人核心项目」中,内向者也能表现出外向特质。
”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一个我们可控的范围内,还是简单地做自己就好?心理学教授Brian Little的「自由特质理论(Free Traits Theory)」认为,我们天生的因素与文化赋予了我们某些性格特征,比如内向,但我们可以在某些「个人核心项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也就是说,内向者可以为了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爱的人,或者任何他们重视的事表现出外向者的一面。“
03
难道外向就比内向好吗?
心理学公众号KnowYouself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对于内向者有常见的8个误解(部分修改):
①内向=社交焦虑/害羞
内向的人并不害怕社交活动,不参与活动其实是他们的自主选择。多数情况下,独处让他们感觉很舒适。
②内向的人自卑
他们中很多人的内心都是坚定而强大的。如果非要说自卑,很大程度上源于这是个「外向理想型」的社会,内向者一直在被打压被否定。
③内向者不善言辞,不喜欢与人打交道
内向者并不是喜爱沉默,也不是讨厌与人打交道。他们只是不喜欢无意义的闲聊。偏爱有内容和深度的谈话。
另外,很有趣的一个研究表示,以口才谋生的人(比如主持人、相声演员、演说家)中,内向者的比例反而很高。对他们来说,说话是一项能够很好地驾驭的工作。
简单说来,内向者的寡言、独处等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能”,而是“不想”。
④内向者不如外向者那么快乐。
外向者总被认为是乐观、精力充沛的。内向者可能会因为沉默而被贴上“不合群”、“高冷”的标签。
内向者并不是不快乐,他们只是喜欢享受另一种类型的快乐,比如沉浸在无人打扰的平静中,读一本书。
⑤内向者的情感不够丰富。
虽然他们的表情、言谈、举止不是那么夸张,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内心没有丰富的感情。内向者往往善于控制、内化自己的感情表露。
⑥内向者缺乏幽默感。
就像很多内向者是天生的演说家一样,他们当中也有许多人是幽默大师。
虽然他们施展幽默的方式可能是冷静、克制的,并且通常是在小范围的朋友聚会上,但也许他们更能够触及幽默的核心。
⑦内向者不爱与外界接触。
这一点大错特错。虽然他们不喜欢一些在自己看来是无意义的社交场合,但却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乐于结识新的人,去新的地方,接触新鲜事物。
小刀自己就曾经一个人出去旅行,在火车上跟人聊了一路,还是我开的场……
⑧内向的人不适合做领导者。
事实上,在各行各业的领导者中都有内向者的身影,只是旁人可能看不出他们是内向的人。
内向者非常适合做领导,因为选择自主性更强的、有独处机会的工作,可能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在领导者岗位上的内向者是更好的倾听者,往往更能捕捉被他人忽略的细节、更擅长收集信息、激励员工,也善于思考抽象的蓝图,对于决策更慎重。特别是,他们往往能够在管理团队中的外向者时很有自己的一套。
总之,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一样有力量。
享受独处是自我选择;会聆听富有同理心;很专注又有深度;想清楚再说话凡事有理有据;拥有惊人的执行力;拥有拨开迷雾看本质的敏锐洞察力……
不乱嚼舌根靠谱值得信赖;不常表态但常一语中的;出色的领导者;「follow my heart」的典范;情感丰富,拥有交心挚友;内在能量迸发的卓越创造力……
这,不是小刀编的,而是无数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调查研究的事实。
想象一下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变外向的景象吧!所有人的喋喋不休又有谁会认真倾听?我们又会失去多少出色的领导者艺术家作家科学家?
台湾心理治疗师王浩威在《这世界愈来愈外向了》一文中指出,内向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性格。腼腆,憨厚,不出风头,默默努力等等,在过去都是被推崇的美德。
然而现代社会要的是声音。选举到了,任何党派都在游街,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脸书,部落格或者微博上,人人都有意见,媒体任何一个镜头抓到任何一个人,都讲的头头是道;坐上计程车,每个司机都是政论家。
——世界变得越来越外向,而这会带来至少三个问题:
①内向的那些美好品德会不会越来越被忽略?
②内向的人会不会承受越来越沉重的「不合规范」的压力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③大家越来越敢发声但有多少是独立思考的结果?还是只是为迎合大众而发展的说辞或跟鹦鹉学舌一样的拷贝?
很喜欢王老师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世界变外向了,我们真的变更好了吗?
04
请保持自己的本性,活成自己的模样
其实什么内向外向的并没那么重要,心理学非专业人士小刀引用这么多研究理论和名人明星的例子,不是想将性格进行类型化,毕竟人是很复杂的,不可能做简单粗暴的划分;更不是为了说明内向比外向更优秀。
只是想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外向不是更高级的存在,内向也不是,双向亦不是。
不同,才精彩。
只是希望:外向者们,能够放下优越感和社会偏见;内向者们,可以放下被评判为不合规范的负担。家长老师们,也别再忧心忡忡的看着你们内向的孩子和学生,试着发展TA本身的优势。
不管哪一种存在方式,都有其价值,都有适合TA的位置。懂得接纳尊重欣赏自己和他人才是正经事。
最后,作为内向者的小刀想把Susan Cain书里的几段话分享给所有「被偏见」的内向者:
“如果你是一名内向者,那就用你的天赋来发现自己的心流吧。事实上,你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如何充分运用你自身的优势。你或许一天到晚忙着让自己表现得像一个热情而奖赏敏感的外向者,而低估了你自身的天赋,或者感觉被你周围的人轻看。当你专注于某个你所在意的项目时,你会发现其实你的能量是无限的。”
“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下,对于有的人来说,适合自己的灯光是百老汇的聚光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一盏青灯便足矣。有效利用你的禀赋——比如坚韧,专一,洞察力以及敏感——去做自己喜欢或有意义的事情。破解问题,潜心艺术,深沉思考。思考你对这个世界的意义,确保自己能为其作出贡献。如果这需要你作公开演讲或构建人际网络,抑或参与一些让你觉得不自在的活动,那你也要硬着头皮去做。但是要承认这些事情对你而言是困难的,接受一些培训并化解这些难题,在你克服这些问题之后也要奖励自己一下。”(即让「自由特质理论」发挥作用,参见前文。就像安静如陆焉识的婉喻,也会为了焉识减刑而变卖家产首饰四处奔走卖笑求情。就像找工作面试时的我们)
“保持自己的本性。如果你喜欢一步一步稳打稳扎,那就不要受别人的影响而迫使自己加速。如果你喜欢深度的探索,那就不必苛求自己去追求广度。如果你喜欢单项任务而头疼多项任务,那就坚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为获得回报所动,坚持走自己的路才能给你带来无限的力量。”
“祝所有人,都能活成自己的模样”
©作者原创,转载请私信联系。
网友评论
现在逐渐也认识到,其实内向不是一件坏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方式,无需过多地迎合主流,只要它并不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比如语言障碍等),我觉得我们都可以小心保护好自己内心的安静,不做过多的改变。
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