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几个老板一起吃饭,其中一位就聊到了员工管理的问题,他公司的一位高手业务员刚跳槽,他愤愤不平地说:
“真是白养了她这么多年!”
这位老板表示很心寒,那个业务员刚来的时候啥都不懂,是自己手把手教出来的,现在翅膀硬了,就想要飞了,太没良心了。
旁边一位老板就劝他看开点,“养员工就这样,我早就习惯了......”
后面几位老板就一起探讨起自己的管理“权术”来,有的说要控制好薪酬的增长节奏,不要一下子给太多;有的说要用管理软件监控好员工的业务动态,避免他们离职后带走客户;有的说要打感情牌,多与员工推心置腹交流感情......
我说你们都是瞎扯淡。
要是继续按照你们的这种想法,保管以后还是老样子循环,员工成长起来以后保管还是跳槽走人。
因为,有两个根本原因决定了员工不得不走。
一.不是老板在“养”员工,而是员工在“养”公司。
根据我的观察,一般凡是张嘴闭嘴说自己是在养员工的公司,都是很没有什么实力的公司,而且这样的公司都是发展不起来的。
其原因,关键就是在这个谁“养”谁的观念上。
老板能力再强,你又能够养得起几个人?员工的能力可能是不如老板,但员工的数量越多,聚合起来贡献的价值就越大,那么老板自然就所得越多。
你说到底是谁养谁?
有的老板说员工能力不行,可没有一个公司是想要、能够养闲人的,也没有一个老板会容忍员工“剥削”自己、占自己的便宜。
要是一个员工连续几个月拿到的薪水都比他的劳动产出少,早就被踢走了。
所以,员工的劳动产出必须是大于自己的工资所得,在这点上持平都不行,因为公司还有各项运营的开支,必须是分摊到每一个员工身上。
也就是说,一个员工的利润产出必须是大于他自身的成本才可以在公司里立足。
公司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体,老板说自己是在“养”员工,这不但从事实上说不过去,也是不符合经济、商业规律的。
严重点说,这其实是幼稚、糊涂的想法。
你心平气和想一想,是你“养”员工对公司和自己比较好,还是员工“养”你对公司比较好?
心态决定姿态,姿态决定生态,一个公司的格局和前途有多大,是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的。
二.老板、公司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员工的成长速度。
不同的想法和心态,就导致了不同的行为逻辑和命运走向。
“养”员工其实是一种没有什么大出息的想法。
这就必然是造成了老板、公司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员工的成长速度。
在一开始,来到社会上打拼的员工可谓是“一穷二白”,没资本,没经验,没底蕴,缺乏工作能力,所以也没有太好的选择。
好多年轻人也会想,这时候有个收留他的地方就不错了,待遇低一点也不要紧,关键是可以学经验,积累资历和资本,人在起步的时候,是没有多少选择权的。
从概率上说,还是从大公司、正规的企业起步比较容易成功。而一开始就遇到那种极少数有成长为独角兽的初创公司,就是运气的事了。
但不管什么公司,随着工作的日积月累,大概就是一年吧,新员工都会完全胜任自己的工作,并对公司的氛围形成了感情上的依赖,这个阶段就看公司这个平台的前途和成长性有多大了。
当员工觉得自己的劳动产出已经回报了公司的薪水的时候,他也会有更进一步的需求。
而老板呢,心里一般是有个薪酬增长计划的,员工干一年加多少钱,一次发多少奖金,都是想好了的。
五十,一百,几百,慢慢的累积,以达成让员工在公司长久留下的愿望。
但实际上呢,这种方式与员工的预期严重不符,这时候公司要么在业务提成方面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要么就是给员工提供一个未来的更高预期,从而满足当下的相对低收入。
都不傻啊,人和人的智力水平都是差不多的,当公司事实上已经无法更进一步的时候,当员工的成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公司成长的时候,员工只有离开一条路走。
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没有谁“养”谁的争论,也没有什么“背叛”,只不过彼此同行了一段路而已。
我们看今年的好多企业在纷纷“优化”人员,这里面有多少迫不得已和不如意啊,但不管员工“忠诚”与否,也不管能力大小,都必须是弃卒保帅,这无关善恶,无非是形势使然。
所以,友善的告别是重要的,以后说不定还会相遇,员工也许会是你公司的合作伙伴、客户。
不确定的世界,谁知道呢。
实际上,在老板和员工之间还有个信任的问题,老方以前说过不信任的成本更高,而信错了的成本就非常大。
信任,是老板必须要冒的一个风险。选择信与不信,决定了一个老板的思维方式。
你要是想着让员工慢慢证明自己,然后让你相信,那么员工就会很敏感的知道你是什么态度,他就会在工作上应付你,绝对不会跟你一条心。
其实呢,选择相信员工,也不意味着老板必须犯傻啊,这里面还有个组织机制的问题,就不展开讨论了。
你要明白,无论是谁“养”谁,还是信不信,这是本质上的区别,这代表了两种不同方式的思维理念和行为逻辑。
如果注意观察,两种行为方式的企业,在其内部氛围和企业发展上面,都是截然不同的状态。
思想决定行动,一个人的想法、思想认知和理念,是创业路上的一大拦路虎。
人变了,世界才会变。
企业的问题和困境,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和困境。
做老板一定要注意千万别和员工比聪明、比能力,那样你会输的很惨。
“在时代前面,我越来越不懂技术、越来越不懂财务、半懂不懂管理,如果不能民主的善待团体,充分发挥各路英雄的作用,我将一事无成。”,任正非说,也许是我无能、傻、才如此放权,使各路诸侯的聪明才智大发挥,成就了华为。
在不惑之年悟通了集体主义的关窍后,任正非明白了“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更何况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你站在这上面,才摸得到时代的脚。”
然后才有了分散股权,“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华为哲学,任正非通过与员工分担责任、分享利益,把十几万人粘合在了一起。
你说在华为,是老板在“养”十八万员工,还是十八万员工在“养”公司?
不同的理念早就了不同的选择,而不同的选择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任正非说,我知识的底蕴不够,也并不够聪明,但我容得了优秀的员工与我一起工作,与他们在一起,我也被熏陶得优秀了。他们出类拔萃,夹着我前进,我又没有什么退路,不得不被“绑”着,“架”着往前走,不小心就让他们抬到了峨眉山顶。
我也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力量。这些年来进步最大的是我,从一个“土民”,被精英们抬成了一个体面的小老头。
华为现在的强大是“果”,任正非的思维认知和理念是“因”。任正非真正证明了“利他就是最大的利己”的正确性。
心态不变,什么也白搭!
任正非仅凭自己过去的人生挫折,转变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观念,然后才形成了集体主义、利益共享的组织哲学。
在这之前,无论是参军还是在国企工作,任正非都可谓是走到了山穷水尽、“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时候,人到中年,一事无成,完全强调自己个人英雄主义的观念实际上成为了他人生和事业的拦路虎。
所以任正非在回首往事的时候唏嘘:......处处都处在人生逆境,个人很孤立,当我明白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政治内涵时,已过了不惑之年。想起蹉跎了的岁月,才觉得,怎么会这么幼稚可笑,一点都不明白开放、妥协、灰度呢?
人就是这样,不经历过艰难的挫折、沉重的打击,就会思想转不过弯来。
想不通,人就不会改变;人不改变,世界就不会改变。
晚清重臣曾国藩说,“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世界的游戏规则。
你现在看到这里也许会明白过来,但你很难真正做到,如果你是老板,回到公司里也许会拿出任正非这套方法应用,但一定会似是而非。
为什么?
曾国藩说,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看到了,明白了,不代表功夫上身呀,你对任正非的学,只是模仿,你的骨子里、思想上都没有真正的转变。
因为你没有经历过任正非那样的逆境和挫折,你就很难深刻理解其中的奥秘。
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证明你所表现的不是你真心想要的。
真和假,真诚和忽悠,是会被人家感受到的,骗一个两个人容易,骗一群人难,除非你自己都信了自己。
世上唯有真诚能够动人心。
什么叫知行合一,真懂了,自然就做了,别人自然也就信了。
“拙”和“诚”两个字,是值得所有创业者去琢磨再三的,这才是人生修养、处世和立业的根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