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起,便常被大人说:“这孩子真内向”。
说完,带着复杂眼神看我一眼,语气是“啧啧”的可怜或不屑。
虽未挑明,但很明显,在他们眼中,内向和“笨”一样,是值得同情的缺点。
长大后,我也曾问自己: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是因为自己太敏感了?
但经过多方验证后,好像并非如此。
而且,这种对内向者单一的评判标准,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并没有丝毫改善。
不久前,我还亲眼目睹一个亲戚家的内向小孩儿,在一大堆人面前,被家人“语言暴力”。当时我气愤不过,写下这样两段话:
在这个世界,很多内向的小孩儿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被很好地指导。他们承担了太多并非自己过错的指责和埋怨,导致长大后无法坦然接受自己,欠缺安全感。
但据我观察,大多数内向的人其实并不讨厌说话,只是讨厌处关系而已。
如果,他们恰好处于一个相对舒适/被认同的环境中,常会超常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看起来沉默的小孩,当谈起某一个自己擅长的领域时是闪闪发光的,好像突然像变了个人一样。
由于社会的不认同,内向者往往伴随着“自卑”的心理,以为自己是一块石头。但很少有人知道,你其实是一块璞玉啊。
还好,内向的小孩总会长大。即使在童年时期,欠缺“自我认同”的教育,依然可以根据后天的自我学习,进行一些改善。
我不是说,经过学习,内向的人可以变成外向的人。
但是,内向者可以学会探索如何接受自己,同时给自己安全感;停止自怨自艾,发挥更大长处。
1.内向者如何接受自己?
内向人的一个特征,就是对于周围环境过于敏感。
聚会上,你总看到周围侃侃而谈的朋友;学校里,你总羡慕左右逢源的同学;生活中,你又暗暗叹息,自己为何这样沉默敏锐,不是隔壁邻居家那样天生乐观开朗的孩子。
常年这样的自我否定,容易让你觉得自己是“异类”:
为什么看起来,周围的人都活得那么轻松,只有我偏偏这样呢?
但事实上,社会中内向的人并非少数。由于平日里,你把目光放到了“自己不能及”的那些人身上,才会将困难放大,甚至看低自己。
况且,谁又能真正了解谁呢?你只能看到别人的表面的光鲜而已。诸不知,别人的一次演讲、一场谈话,甚至只是一个动作,都可能是大量练习的结果。
我有一个学姐,比我大两届。新生入学的时候,她曾在台上做双语主持人:身材纤细、衣品优秀、短发可人。甚至,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音。入学后,抱着崇拜的心理,我默默地关注着她,发现她除了学习优秀外,还有一个十分绅士斯文的男朋友,据说在班级里人缘也很好。
“也太完美了吧。”我在心里暗暗钦佩。
后来,有了一次机会和学姐同行去外地。机缘巧合,那几天我俩被分配住在一起。白天的公事并不繁重,我们有了大量时间结伴同行,渐渐熟悉起来,成了不错的朋友。
后来我发现,看起来格外开朗的她,骨子里也是个内向敏感的女孩。
那些无数个夜晚,困扰我的忧愁、内向、敏感、完美主义、强迫症,也都曾同样困扰着学姐。我们唯一的区别就是,她是一个爱跟自己较劲、不服输的人。
她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和书籍,而是生活中的一切。为了和别人优雅地讲话,她能对着镜子自己练习上百次,研究自己最恰到好处的笑容;用手机录下自己的声音一遍遍重听,找出给人亲切舒服的语速。有一次,摄影协会找她拍一组宣传片。接下这个活动后,她连续几天严格控制饮食,瘦了5斤。并且,提前在家对着镜子和杂志研习摆Pose达十几个小时。最后那场拍摄非常成功,出片张张像电影大片。
不了解学姐的人,都觉得她天生开朗又乐观。谁又能知道背后的付出呢?
写完这个例子,我知道有人肯定会说“活得真累”、“毒鸡汤”。
是啊,我也觉得学姐这样生活太累,所以我本人虽然钦佩,却也没有做到。这个例子的目的并不在于让你照搬模仿,只是提供其中的一个思路而已:你以为别人的世界无比开朗和明媚,其实大家都是同类。
在此基础上,你要了解自己,还要知道真正想要什么。
例如学姐,她虽也是内向敏感的人,但是性格好强,所以她愿意用加倍的练习来弥补先天不足,适应这个社会。
而我相对来说性格淡薄一些,且在生活中经过不断实践发现:如果我像学姐那样去不断磨损自己、推翻自己,所消耗的精力太大了。对我来说,生活的美好不止是“活得看起来非常开朗”,更是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更愿意省下精力去读书、去思考、去写作,抱着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之事。
说起来,我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表达得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和同什么人一起做什么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是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许多来。
——《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村上春树
这些年,走过很多弯路,有过多次碰壁和挣扎,现在我已经逐渐能和“相对内向的自己”和平共处,且不再羡慕别人。
但是走出校园后,必须要花时间去做“维持生计”的事情。我深知自己喜爱独处的特点“本性难移”,因此每天舍命都要留出一段时间独自“充电”,哪怕“赚钱”和“社交”上暂时会受到影响,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跑步也好,写作也好,真真正正地一个人,确保只属于我自己的沉默时间。这对我的精神健康来说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课。
另外,为了维持一个内向者需要的平衡,我坚持做一个“内容输出者”。其中,纵然有热爱写作的习惯所在,但更多的,源于我拥有对世俗外的一种期待。当生活中其他的事情很糟糕的时候,还好,我还有一支笔,可以自由地写作。当我把一些书中学习到的、生活中观察到的习得与经验记录下来,帮助别人的同时,对自己的灵魂何尝不是一种反思和净化?
归根结底,还是要不断尝试、不断向自己发问,直到呢能够做出顺应自己需求的选择。作为内向的人,如果选择像乐观开朗的人一样去生活,就要付出异于常人的艰辛;如果选择一个人的寂寞,就要不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才行。
人在很年轻的时候,总会对自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真正了解自己之后,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所有的选择,哪怕不完美,却也不再会那么迷茫了。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接受自己。
2.内向者是否应该出门社交?
了解到自己喜爱独处后,内向的人是不是就应该原地画个圈,把自己封闭起来?
日本作家青山七惠曾经细致描绘过,自己犹豫是否出门社交的那种“两难”心情:
回到家里,我开了一听啤酒,一个人吃着清汤面。放洗澡水的时候,我坐在床上,弓着身子,胳膊肘支在膝盖上。听见热水渐渐注入浴缸的声音,那么让我心安。我仿佛看见水柱正穿过热腾腾的水汽笔直落尽浴缸。几分钟后,我泡在了清香四溢的暖融融的热水中,由衷地感到没和风太他们一起去是对的。但是同时,心里却也像硌着一块什么东西。
选择出门,觉得有些让人疲惫;不出门,心里又有隐隐的遗憾。相信这是很多人常常面临的情况。
既然心里有遗憾,说明这次社交还是隐约倾向于“想去”的。
那为什么没去呢?是在害怕和逃避什么?
或许是害怕聚会中,受冷落吧。怕万一没有遇到知心和特别谈得来的朋友,处于一个“不舒适”的环境之中,愈发尴尬和沉默。然后聚会结束以后,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挫败感。
人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心情,是因为在聚会中过度关注于自己。而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安全感的缺乏——一旦自己没有被他人肯定和接纳,就觉得极其不适。
其实,你可以试着这样想一想:
“为什么拥有几个密友,就不能同时拥有众多伙伴以及熟人呢?诚然,在困境当中,泛泛之交可能不那么值得信赖,但是他们也可以有很多其他优点。毕竟,值得信任并非我们建立社会关系的唯一标准。
另外,还有一个有助于接受他人的很好的练习:即使某个人很肤浅,他也可以很搞笑;即使某个人很无聊,他也可能给我们提供好建议;尽管这个人以前给我“穿小鞋”,但我们一起工作时候很有效率……为什么他们不属于我理想中的朋友类型,就要把他们踢出我们的生活呢?
我们完全可以只欣赏他们的优点,而不对他们有其它期待。”
如果能够这样想,当你在聚会中没有遇到特别知心的好友,没有和哪个人相谈甚欢,是不是就不再那么失落了呢?
不要过度关注自己,试试将注意力转移到在座的他人身上,即使不能滔滔不绝地讲话,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也是很好的选择。
3.潜意识的力量有多强大?
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曾说过: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三万倍以上。
负面的潜意识会让你变得越来越消极,觉得自己越来越差劲。比如,你不断对自己说:“我从小内向,不善言辞“,久而久之,你就会越来越沉默寡言。而正面的意识却能够激发你的潜力,让你不断学习,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处处都看得到吸引力法则。每一件事都是你自己吸引来的:人、工作、环境、健康、财富、债务、喜悦、你开的车子、你参与的社群。你自己就像一块磁铁一样,这些都是被吸引来的。你想什么,就带来什么。你的整个生命,就是脑中思想的彰显。——《秘密》朗达·拜恩
看到这里,是不是由衷地打了个寒颤?
这就是我为什么曾说:“觉得特别丧的时候,不要去买彩票。”当你整个人充满消极的思想,反馈给这个世界的信息也都是消极的。这时候,想天上掉馅饼几乎是不可能的,雪上加霜更加常见。
同样的道理,另一句话叫做“越努力越幸运”,也并不单是励志无用的鸡汤口号。努力的过程,必然会让自己相信更多的正面思想,持续思考一段时间,好运气更容易出现。
内向者由于对于环境更加敏感,容易在环境中收到“受挫”的信息。学会这样的思考方式,对于内向者格外重要。
最近,由于曾经写过的一篇励志文章突然在网上流传起来,我收到了大量咨询这样那样问题的私信。在这过程中,我最怕看到的一句话就是:“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
基本上看到这句话,那就没得聊了。如果你是这样认为的,那我给你再多实用的建议,也不会有任何作用。
你认为的压力、你以为的痛苦,最初很可能都是由于一个负面思想开始的。一个负面思想若未经检验,就会有更多的负面思想接踵而来,直到你真的陷进一个痛苦的境地。然后你还很自以为是地宣布:“看,我就说,最初我对这事就有不好的预感吧?”或者:“你看,我就说今天倒霉吧?” 后面的痛苦境地只是结果,最初负面的想法才是起因。
所以,当一件事还未开始,你就认同了“我做不到”这样的负面情绪。恕我直言,你不倒霉谁倒霉?
每次写完一篇文章,下面都会有大量留言,抱怨社会不公平、感叹阶级不平等。对,你说得都对。可就因为这些都是现实,你就要一辈子都活在抱怨之中吗?你确定你的抱怨是在忧国忧民,而不是在逃避改变现状需要付出的努力?
我记得那篇《普通女孩如何提高自信》的文章,最初首发在豆瓣小组时,留言第一的热评大意是这样的:
“写的挺美好的,也很励志。可是,实际还是富养的女孩子得到更多优待。一个非富养的小家子女孩大多能见的世面是有限的,质感的衣服也是需要金钱支撑,住的房子也是体现你的层次。”
对啊,你说得都对。可是所以呢?难道因为不是富家女孩,就要放弃对自我提升的训练了吗?至于和富家女孩的对比,不在我文章的讨论范围之内啊。他们就算再有天生的优待、无尽的优势,可也不是你啊。与其一味盯着这种不公让自己不安,不如想一想:怎样在和自己比较的基础上,能够更好一点儿。
最近几年的所有网络热词之中,我最讨厌的一个词就是“然并卵”。我记得柏邦尼曾说过,这个词就像在说“所有的都没用,别往前走了,还是躺着吧”。
可就算没用,我也要奔跑——而不是躺着。就算终点没有鲜花和奖杯,沿途风景最起码也看过了啊。
因此,内向者即使在生活受到伤害,也不要一直暗示自己“我就是内向的人,就是不适应社会”、“我就是天生沉默,改不了”。
试着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并不断实践检验,带来的效果可能是惊人的。
后记:每一个内向的人,都蕴藏着不被自己/旁人发现的巨大能量,但是它并非唾手可得。需要你手持钢凿孜孜不倦地凿开磐石,钻出深深的空穴,最终才能抵达内心的源泉。
应当动用积极正面的思考,将“内向”这件事视为上天赐予的好运。
尽管这样思考不易,但生活从来都不是公平的。得到多少,便要靠那个多少做到最好,努力地生活下去。
注:此文部分资料参考书籍:《自尊的力量》克里斯托弗·安德烈、《秘密》朗达·拜恩、《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村上春树、《碎片》青山七惠;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