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简友翠婷有个专题在征收美食类文章,勾起了我一些回忆,那就借坡下驴,来聊一聊衣食住行中的“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大多数人活着不过就是为了一张嘴,开门七件事,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国家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基本上解决了困扰了神州大地几千年的吃饭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丰子恺有个著名的三层楼说,认为人的生活可分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信仰。 我们现在能够放松心情畅玩简书,正是因为如今生活有保障,在第一楼的基础之上爬到了第二楼,可以追求一些精神层次的富足。
言归正传,说到美食,这个话题可大可小,大到中国所有的菜系都容不下,小到只需填饱肚子就好。在外面闯荡多年,既食过街头小吃,也尝过山珍海味,现在回头一想,早就忘了它们是什么滋味,就像已经忘记自己到底读过多少书籍,看过多少风景。然而在我心里,始终有一份美味记忆犹新,至今念念不忘。
1999年10月,19岁的我第一次去广东深圳,当时男孩子很难找工作,和几个老乡一起花了介绍费,才被安排到公明镇(现为公明街道)红花山脚下一家工艺制品厂上班。其实这家工厂已经因为经营不善,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我们进厂没几天,就三天两头的放假,一放假饭堂就不开餐,手上的钱因为之前找工作都基本上花完,那时真是盼望着上班,只有上班才有地方吃饭,放假就相当于挨饿。为了不至于饿死,将裤兜里仅有的几个零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每天都是吃最便宜的稀饭或者馒头,连吃快餐也算一种奢望,饱一顿饥一顿,过得如同非洲难民一般。
那个年代深圳查暂住证很严,我们初来乍到一般都不敢出门,免得被街上巡逻的治安队抓走。放假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宿舍闲玩,或者打扑克牌,或者海吹神侃。我有次无聊之中,拿着铅笔在白纸上画人物速写,被同厂的一位少妇看见,她执意要我帮她画一张像,并说画好之后就请我去楼下的餐厅吃炒米粉。
![](https://img.haomeiwen.com/i17987632/3d5bbd189e9d3fb3.jpeg)
这个诱惑对于当时正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我来说,实在是太大了。因为之前就听少妇提起,她们在楼下餐厅吃的炒米粉很好吃,这种极具南方特色的美食,里面放了好几个鸡蛋。于是我就这样被收买了,用心帮她画了一幅肖像速写。少妇没有食言,果然带我去楼下的餐厅炒了一份米粉给我吃。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吃广东炒米粉,油亮的米粉,金黄的鸡蛋,再加上一些佐料炒在一起,实在是太美味了。也不知道是因为好吃,还是因为饥饿,我连盘子都舔得一干二净,惹来少妇一阵银铃般的笑声。
![](https://img.haomeiwen.com/i17987632/03313c99b1399486.jpeg)
这家工艺制品厂在我们进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倒闭关门,香港老板也跑路了。我们这几个老乡一次工资都没有拿,连路费都成问题,于是和厂里其他人一起到劳动局讨说法。关键时候还是劳动局帮了我们一把,工资按三分之一折算,由劳动局垫付,然后大家各奔前程,我才有路费回家。至此,初出茅庐功败垂成。
为了生活,后来我去过许多地方,走南闯北,最后还是选择在温暖的南方发展,因此有吃不完的广东炒米粉,但是不知为什么,再也吃不出当年第一次品尝炒米粉的美妙感觉,那种念念不忘的美味,如今只存在于我的记忆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17987632/22dea1a413cb919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