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的圣经读本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的圣经读本

作者: 小生慕逍遥 | 来源:发表于2018-02-27 22:42 被阅读23次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的圣经读本
    批判性思维:有一套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同时加上在适当时间提出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能力和意愿。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个善思明辩的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去伪存真,如何不随波逐流,如何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批判性思维是值得我们每个有所追求的人,都值得培养的一项技能。

    《学会提问》是关于如何发展批判性思维的一本教材性读物。全书以两种思维方式的比较引入了批判性思维的思想。

    海绵式思维的读书方式:逐字逐句地细读,竭尽所能地记住所读的材料。他可能会在关键词和重点句子底下画线或用彩笔做标记,可能会通过做笔记来概括主题和要点,还会不时地复习重点或重温笔记,来保证自己没有遗忘任何知识点。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作者的观点并加以解释,但不对其做任何评价。

    淘金式思维的阅读方式:问一系列既定问题,旨在找出最佳判断或最合理的看法。他会质疑作者提出的各项主张,会在书本的页边写批注以提醒自己注意作者推理和论述中存在的问题。他的目的是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两者相较,我们不难发现后一种淘金式思维更胜一筹。海绵式思维确实犹如一块海绵,吸收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并将其井井有条地记录于自己的脑中,犹如一个木质书架,但对于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如何取舍,却无法提供任何方法。借用一句老话,海绵式思维是将书越读越厚,而淘金式思维则是将书越读约薄。当然,我们不少人都还在停留于如何努力做到海绵式思维,而无暇顾及淘金式思维,对自我知识体系的打造并无裨益。

    批判性思维也分两种: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这个分法指的是应用场景,更准确地说,是出发点的区别。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的断言和看法,特别是自己的看法。所以,拥有高级批判性思维的人。应该具有一颗开放的心,对于自己遇到的一切都应兼听博观,特别是接受别人挑战的时候更应谦恭有礼,要做到以理服人。为让自己的观点更准确,便需要用批判性思维来自我武装、自我审视。

    批判性思维的十个问题:

    1.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4.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5.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6. 证据的效力如何?

    7. 有没有替代原因?

    8.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0.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批判性思维的十个问题,指的是我们在审视一份内容的时候,都需要用这十个问题来加以对照,以获得比较可靠的信息。十个问题是全书的核心,剩下的所有内容,即是就这十个问题的详细说明。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论题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或争议,分为描述性论题和规定性论题。描述性论题是有关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问题,规定性问题是有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

    结论是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结论应是通过分析推理逐步推断而来的。如若没有任何证据支撑,这样的断言称为纯观点,很难使人信服。

    找到论题和结论是审视内容的根本和基础。

    理由是什么?

    所谓理由,指的是我们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理由是支撑结论的基础,如果把一段完整的内容比作一幢楼房,那理由便是这幢楼房的楼层。

    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并逐一审视这些理由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判定结论成立与否的最关键因素。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词语是构筑内容的基本元素,在一项完整的论证过程中,一些关键词含义的模糊不清或两可理解,特别是最终会导致结论的天壤之别的理解,必须加以审视。

    词语意思的不明确旨在挑战内容的有效性,但这个问题在进行自我审视以加强论证的严谨性上,应用性更广。特别是在写作文章时,发现自己的论证中有关键词的意思并不明确的,就一定要对其加以解释。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就是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的看法。正对应问题一里所说的描述性问题。而价值观假设指的是作者想当然地认为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暗含的是作者的价值观倾向。

    这个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解释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而在于表达一般在论证的过程中容易想当然地加入一些自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假设,常常对其不加说明,且这些假设对其结论的判断是有较大影响的,或是打断了理由和结论之间的关联。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这里指的谬误,指的是在逻辑推理中犯的一些错误,是否如文中翻译的说是欺骗手段,个人持保留意见。在我看来,人们在说话或是写作是难免会犯一些逻辑错误,但并不都是有意为之的。

    书中列举了十三类推理过程中的错误,在审视他人的论证和检查自己的论证中,均具有参考意义。

    证据的效力如何?

    这里所谓的证据,我们常称且为论据。包括了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

    不管哪一类证据,里面都可能存在严密性的问题,个中原因纷繁复杂且多种多样,对每一项论据都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考虑考虑发生的场景。

    有没有替代原因?

    此处所说的替代原因,指的是目前论证过程中说的那些理由是否已经穷尽了所有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其他的理由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而且,当前的理由是否确切,是否仅仅是相关而不存在因果关系。

    所以,这个审视点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现有的原因是否严谨,二是是否同时存在其他原因。

    本质上,这也是一类推理逻辑的错误。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为了说明论证的科学性,论证过程中总会引用大量的数据。数据的引用也会让内容看上去觉得更加客观而易于被接受。

    但事实上,数据本身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也是值得推敲的问题。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由于作者企图说服读者的目的明确,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有意或无意地省略一些内容,而使整个论证过程看上去顺理成章。但那些省略掉的信息,往往很可能是影响到推理过程的信息。

    能得到哪些合理的结论?

    回到结论上,这是在一个由上至下的论证的过程中,上述的理由是否只能推出一个结论,抑或还有其他的备选结论。而备选结论的力度是否更高于原结论。

    另外,虽然能够得到诸多结论,但每个结论应都有其适用的场景或是基于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毕竟这世上所有的问题并不只是“是”与“否”两种答案。

    虽然十个问题罗列详细,但个人觉得这十个问题的逻辑性上并不十分严谨,或者换句话说,是有些散乱而缺乏逻辑的。如果归总到一个完整的从上到下的论证框架中讲述,应更为合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的圣经读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jvxftx.html